「朕記得裴尚書也是裴遵慶之後。」邵樹德訝道:「好巧啊。」
戶部尚書、同平章事裴樞微微有些緊張,稟道:「陛下,裴格乃臣之大兄。」
邵樹德:「恍然大悟」,道:「真的很巧。」
裴樞後背隱有汗意。
「裴格的策論朕看了,寫得很不錯。」邵樹德展顏一笑,道:「只是這個年紀……這次便算了,明歲可靠,不管何人主持,都注意著點。朕不想再有什麼五老榜了。」
「遵旨。」幾人一齊應道。
「過幾日便安
排殿試吧,朕要親自出題考校。」邵樹德說道:「對了,今歲可有河北、江南士人參加科考往日滯留的不算,朕問的是新來之人。」
「陛下,河東、河北、淮南諸州皆未推選新人入京。」裴禹昌答道。
前唐時的規矩,各考生先在本州本縣考,考完後再來京城。
一般來說,上州有三個名額,中州兩個,下州一個。如果本州有才學特別出眾計程車人,也可以多推薦。
這些人入京之時,會攜帶本州「解狀」,州里也會把選拔考試的試題、考生答卷一起送到京城,交由禮部重新稽核,然後這些人便可與國學體系下的學生一起參加考試了。
邵樹德方才那番話,問的就是那些不遵奉新朝,仍然沿用舊唐天祐年號的藩鎮,有沒有新推薦士人入京考試。
現在他知道了,沒有。
或許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得及。畢竟南邊那幾個藩鎮在幾個月前才上表稱臣,以這會的交通條件和辦事效率來看,有可能來不及推薦本州士人入京考試。
也有可能是別的原因,即他們壓根就不承認新朝,自然不會讓本州士子來考試了。
稱臣這種事情,可不僅僅是一紙冊封書那麼簡單。首先你要上供,哪怕只是象徵性的,其次在科舉、刑獄、戶口等方面,要納入朝廷的體系。
說到底,這就是一個站隊和態度問題。
「明年可靠仍在三月末或四月初。」邵樹德想了想後,說道:「今冬諸州可能會有士人入京,朕會親自見一見,你等做好準備。」
按照傳統,經歷了各州選拔考試計程車人在得到推薦名額之後,當地會舉辦鄉飲酒禮,由本州德高望重的耆老、宿儒到場,為學子送行。
考慮到一個州一般也就一到三人,這個儀式是非常隆重的,也是非常有面子的————邵樹德東巡之時,登州還因為用度不足,而沒有舉辦鄉飲酒禮,直接就讓學子上路了,州縣上下為此十分愧疚,可見其重要性。
安史之亂前,各州學子一般與朝集使同入京,路上可以蹭吃蹭喝,不用花錢。
安史之亂後,因為不是每個州都派朝集使入京了,於是地方上乾脆發給路費,讓學子自己去———沒考上滯留在京城的,他們的解狀仍然有效,但地方上卻不會發給路費了。
學子入京之後,先到戶部對檔案,核實身份,然後再到禮部報到。
皇帝有時候會接見這些學子,一般安排在冬季。去年因為東巡,邵樹德沒有見,而是由折皇后代為見面,賜下一些小禮物。
「諸州學子,在地方上不是無名之輩。」邵樹德又道:「咱們要爭取這些人的投向朝廷。他們來洛陽參加科考了,就意味著朝廷的影響力日漸增強。天下事啊,不能光靠打打殺殺,而今開國立制了,須得多用廟謀,利用好這個正統大義名分。錄取名單略略調整一下吧,朕記得有不少考過多次的外鎮學子,如果確實能力出眾,便多錄取幾個,然後放出榜去,卿等當明白朕的苦心。」
「陛下聖明。」宰臣們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