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二章 紮根

「還是得向外移民!」邵樹德嘆道;「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改變現有的官僚體制,那需要生產力的進步,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水平,這是辦不到的。那麼幹脆向外移民,緩解人地矛盾,這是現階段成本最低、最現實的做法。

東北有大片的***地,土壤肥力很足,收成很高,比移民南方損耗更低——在相對寒冷的地區開拓,總比在溼熱地區改造環境死的人更少。

歷史上遼國是非常重視農業的。

「遼之農谷至是為盛。而東京如鹹、信、薊、復、辰、海、同、銀、烏、遂、春、泰等五十餘城內,沿邊諸州,各有和糴倉,依祖宗法,出陳易新。」

「所在無慮二三十萬碩,雖累兵興,未嘗用乏。」

遼國在東北地區有專門的研究、製造農業工具,培訓耕種方法的機構「仍遣使分閱苗稼。」

遼國東京轄區便包括遼西及渤海國地界,其中泰州,便在吉林、內蒙、黑龍江三省交界,即白城,比哈爾濱緯度還高,但卻是遼國農耕重鎮。

遼國能和北宋打那麼久,經濟未崩潰,遼東地區農耕業大發展功不可沒——東京每個州的官倉都有二三十萬石存糧,收新糧,出舊糧,還可借貸給百姓,收息二分,可見管理非常完善了。

把遼國看作是遊牧政權,那得多蠢才會有這種想法!

「現在有多少地?」邵樹德問道。

「六十畝。」農人答道:「官府分的,都是生地,剛把地裡的石子撿掉,灌木樹根挖掉,雜草除掉,今年來不及耕種了,還得朝廷發給口糧。」

「缺什麼嗎?」

「農具很缺,還缺耕牛。」

「只能慢慢解決了。朕打下渤海後,盡收渤海兵器,復開鐵礦,冶煉農具,都會有的。」邵樹德說道:「朕亦知馬耕不太可行,但如果實在乏牛,也只能勉為其難了。百廢待興嘛,都擔待著點,至少六十畝地是真的。」

農人聽後也笑了,道:「地是好地,年年都可以種。」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而言農民是有天然的衝動一茬接一茬種下去的。但大夏北方的主流是兩年三熟制,即兩年之內只能收穫兩季主糧,外加一季收成很低的雜糧。如果地瘦得厲害,有時候這一季雜糧也省了,休耕。

農民們不是不知道人畜糞便的作用。事實上農村的小孩經常出去撿糞,有時候甚至會爭搶起來。但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這點人畜糞便是遠遠不夠土地恢復的——簡單來說,量太少了。

所以,他在看到東北的黑土地之後,才這般欣喜。地肥不肥,不用你說,他們種了那麼多年地,抓起來看看就知道了。

「桑麻之事,可有什麼想法?」邵樹德又問道。

「村裡有一戶高麗人,會桑麻。又有一戶契丹人,也會種桑養蠶。」農人答道:「他們那蠶與曹州的蠶不一樣,有點門道,得空得多瞧瞧。」

邵樹德點了點頭,道:「高麗人確實擅長種桑養蠶,跟他們學沒錯的。」

其實契丹人的養蠶織布技術也是跟高句麗人學的。「(耶律)釋魯為樹藝、桑麻、組織之教」,說是耶律釋魯的功勞,其實還是渤海國被俘獲的農人帶過去的技術。

邵樹德去年至營州,到醫巫閭山下巡視時,就見到大批桑麻地。一打聽,都是阿保機遣人種下的,顯然將那邊作為桑麻基地來發展了。

「桑麻之外,山裡面還有些野貨,農閒時分可去採集,售賣給商徒,也是一份收入。「邵樹德說道:「曹州地平曠,沒什麼山,你亦可尋人打聽打聽。」

曹州何止「沒什麼山」,那

就是純平原。

事實上即便有山,經過千百年的開發,野生動物、山野貨等資源也大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