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章 書稿

******

“周敬仙,二丁,欠常田八畝、桃半畝。”

“白六,一丁,欠常田四畝廿步、桃半畝。”

“張君子,一丁,欠常田六畝。”

“康阿炯,二丁,欠常田七畝廿四步,桃一畝。”

……

邵樹德、烏光贊二人說完話後,並沒有走,而是繼續站在那裡,看著田畝。

不遠處一名小吏悄悄擦了擦額頭的汗,大聲報田畝數量。

這是給前來西州定居的六千鎮兵授田。

鎮兵是職業武人,拿相當於禁軍七八成的錢糧,舉家遷來西州之後,自然要授田了。

田是給他們家屬種的。

在初期局勢不穩的時候,需要屯駐軍隊彈壓地方,武夫的家人們就是天然的移民。為了保障他們的生活,必須授予田地。

邵樹德給的標準是一戶二十畝,但說實話,並不容易做到——這不是欠著麼?

在唐代的時候,高昌一戶百姓的田地數量不足十畝,個別奴婢身份的甚至只有兩三畝——兩三畝地,如果兩年三熟,養活他一個人都夠嗆,畢竟一個成年人一年需要消耗四斛糧食(約433斤)。

回鶻時代,高昌有所發展。墾田數量從唐代不足千頃變成了1400餘頃,但當地人口也增加了,畢竟來了大批迴鶻軍人、將官嘛。

今年是大夏佔據高昌的第三個年頭,墾田數量又有所增加,達到了1700餘頃。

多出來的三百頃,外加沒收的回鶻官員、富戶的田地,加起來不到五百頃,也就夠給兩千五百軍士完整授田的,所以必然存在大量拖欠的現象,這是亟待解決的事情。

但只要完成這件事,西州的局面也就徹底穩固了。

六千戶中原武夫,差不多三萬人口,平均財富是整個高昌最多的,屬於當地毫無爭議的統治階級。家裡少地、無地的高昌土人,甚至會淪落為他們的奴婢,依附於他們生活,這進一步增加了這個群體的力量,同化速度會大大加快。

“有些高昌百姓,耕種著幾畝薄田,飢一頓飽一頓,實在辛苦。”授田完成之後,邵樹德喊來了一名官員,說道:“問問他們願不願意去遼東。與其在西州苦熬,不如去遼東當佃戶,至少可以種五十畝地,只要肯吃苦,生活肯定比現在好。”

“臣遵旨。”官員立刻應道。

邵樹德繼續沿著田埂行走。

剛剛確認完自家田地的鎮兵紛紛拜倒在地,口呼“萬歲”。

“第三年了,還是得苦一苦河隴百姓。”邵樹德嘆了口氣,道:“傳旨,河西、隴右二道徵發兩萬丁壯,轉輸糧豆十萬斛至伊、西二州。糧食交割後,就地開挖井渠,平整田地。”

“萬歲!”武夫們耳尖,聽到後熱烈歡呼了起來。

邵樹德大笑。

在武夫和百姓利益衝突的時候,他果斷選擇了武夫,沒有任何猶豫。

高階的統治者,其手段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