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

前唐非常開放,有大量外國學者居住在長安。

別人好的,立刻就學習,從來不會覺得他會這個、我不會,而覺得丟面子,故意不學。

也不會因為人家在某一方面研究得相對深入,自己在這一方面研究得比較粗淺,就出於自尊心,盲目排斥別人,死抱著自己落後粗淺的東西不放。

他們非常務實。你比我強的方面,我承認,不恥下問,學會了後就是我自己的東西。

看樣子,聖人也是這種人。

“如果他們這都不願意的話——”說到這裡,邵樹德臉上厲色一閃,道:“朕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天災’。”

李守信低下了頭。

“天災”這個詞,近年來漸漸流行於拔汗那、怛羅斯等地,以比喻劫掠他們的遊牧大軍。

對波斯人而言,遊牧大軍比夏國禁軍更可怕。因為他們完全不講道理,四處燒殺搶掠,什麼令人髮指的惡事都幹得出來。打到哪裡,吃到哪裡,搶到哪裡,造成的破壞比夏國禁軍還要大。

“第二個任務——”說完這件事,邵樹德:“繪製地圖,記錄沿途風貌,打聽下所至之處,附近數百里乃至上千裡的範圍內,生活著哪些部落,又有哪些國家。關於這些部落、國家的歷史、傳聞,也可以粗淺記錄一番。大食往西,有‘拂菻國’,看看能不能聯絡上。”

拂菻是中國對拜占庭帝國的稱呼。

拜占庭與中國是有邦交的。

貞觀十七年(643),拜占庭遣使至長安,獻方物(赤玻璃、綠金精)。

李世民回贈綾綺。

有唐一代,拜占庭共七次遣使來到長安,最後一次在玄宗天寶初年。因為阿拉伯崛起,後面幾次要麼託人間接過來,要麼派的是民間使團——“大德僧”。

至於“拂菻”是什麼意思,最大的可能是菻讀“麻”,在中間傳遞稱呼的時候,傳茬了。拂菻可能就是羅馬的意思,因為他們的商人對外自稱都是“羅馬”。

而宋史曾記載東羅馬三次遣使過來,這個可能就不是真羅馬了,而是塞爾柱突厥,他們歷史上不止一次對外僭稱“羅馬”,矇蔽外人,以至於《明史》中直接“疑其非大秦”。

當然,也有可能是突厥人“擁立”的羅馬皇帝。

《宋史》中稱其為“滅力伊靈改撒”,那麼此人多半為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的妹夫、尼基弗魯斯·梅里森諾斯凱撒,他曾經被突厥人“擁戴”,僭位皇帝,並將東羅馬帝國亞洲地區城市的管理權交給突厥人。

羅馬人都能多次來中國,中國就不能去那邊看看嗎?很奇怪,歷史上真沒有。

是你腿沒人家跑得快,還是怎麼著?邵樹德認為,還是君主沒有這個意願。

這不巧了麼,現在他有這個意願!

交流,交流,一定要多與外人交流,無論是和平的方式,還是武力——不打不相識嘛。

“第三件事,建立一條可行的穩固商道。”邵樹德最後說道:“海路有海路的優勢,陸路也有陸路的優勢,不能一概而論。而且,這條路線不僅僅可以用作商路,文化、學者交流,更為重要。朕不喜歡閉門造車,更喜歡取長補短。文化、商業交流多了,安西道乃至河隴,就不至於這副鬼樣子了,朝廷也能更好地統治這些地區。”

很遺憾,中國處於亞歐大陸的東端,要想交流,還真的只能走西域,畢竟海路的風險實在太大,一不留神就船毀人亡了——歷史上六七百年後,葡萄牙曾經流傳一句話“沒有一艘船能連續三次往返里斯本與印度之間”,話可能有些誇張,但以16世紀的航海技術而言,遠洋航行仍然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就別提這會了。

“臣需要月餘時間,做些準備。”李守信仔細聽完三大任務後,神色凝重地說道。

“不著急。”邵樹德說道:“過完正月再出發,朕有耐心。另者,也別太過強求,若實在難以前行,不妨帶著已有的成果,先行迴轉,朕自有計較。”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