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百花齊放,互相競爭,互相促進,這才是正道。
在這件事上,邵樹德其實背叛了自己的利益。
對君王來說,沒有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方便、更省事、更穩固的了。
但他是穿越者,玩夠了,享受夠了,沒必要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就如牛卿所願意吧。”邵樹德說道:“焉耆府還缺個少尹,就你了。好好幹,勿要讓朕失望。”
“臣謝陛下隆恩。”牛希濟應道。
牛希濟離開後,邵樹德坐在龍椅上,突然之間就有些彷徨、孤獨。
天子,終究是孤家寡人啊。
這次的科舉改革,名義上是群策群力,實際上是他獨斷專行。
他從武夫中走來,一手建立了軍隊,一手拉扯了朝堂班子,打下了偌大的天下,威望、權力已經登峰造極。這個時候,已經沒幾個人敢在他面前講真話了。
中書侍郎陳誠曾經脫下面具,不再講那些車軲轆話,直截了當地問他,想要什麼樣的天下?
邵樹德當時很驚訝,沒想到老陳還是個隱藏得很深的儒士。
他當即給出了答案:百姓安居樂業、工商繁榮;通使周邊,交流促進;文化輸於周邊,令各國景仰,紛紛來使。
陳誠說,少了一個“長治久安”。
此話一出,邵樹德便明白了,他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他若真想“長治久安”,呵呵,歷史上的招數還少麼?
他可以學北宋,深入控制民間經濟,實行各種專賣制度,甚至就連百姓生活的各類日用品、蔬菜、水果都插一腳,分潤好處,釐定價格。
他可以學朱元璋,將路引的範圍縮小。
唐代全國分上中下26關,過關之時提供“過所”,其他地方不需要。如果需要經常出入諸關甚至出國的,可辦理“長籍”。
宋代嚴格了不少,出州之時需提供“憑由”,州內無需。
到了朱元璋時代,百里就需要路引。還可以用裡甲制度,互相監視、互相舉報、出事連坐,“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
如此種種,辦法多著呢。
朱元璋的套路都是現成的,他治下的社會,是自先秦以來至元朝滅亡,官方控制最嚴密的封建社會。
區分職業的戶籍,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別妄想一步登天。
什麼階級該穿什麼衣服,自己要有逼數。
讀書人“不得標新立異,沾染異端邪說”、“不得議論天下國家利病。”
民間結社,想造反麼?
商人有什麼用?敗壞社會風氣,都給我種地去。
再來個私人片板不得下海,阻斷文化交流。
最後廢除存在了1600年的宰相制度,皇帝直領六部,把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個核心要點。
我學這些,還不簡單麼?哪怕後人一點點往回扳,放鬆一點控制,最終仍然會比其他朝代嚴密。
但這有意義嗎?打生打死三十年,就為了這個“長治久安”,有點離譜。
陳誠,也不理解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