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人剛才似乎也想燒糧食,已經堆積了不少薪柴,這倒省了飛龍軍不少事。
“箭矢、傷藥等物資,也補充一些。抓緊時間餵馬,鬆鬆肚帶,洗刷一下。休整完了立刻出發,去襄城。”第三道命令接踵而至,可見飛龍軍的戰鬥節奏非常之快,強度也很高,或許這便是他們能在梁人重重圍剿之下始終沒有覆滅的重要原因。
軍官們各司其職,開始忙碌。
契苾璋找了塊乾燥的地方坐下,一邊就著涼水,啃食著粗糙乾硬雜糧餅子,一邊研究行動路線。
許、汝之間,大概有二百三十里,中經汝州襄城、郟城二縣,抵達理所梁縣。
襄城就在汝水邊上。陳、許的糧草物資經潁水運抵潁橋,陸路走一段轉輸至襄城,再經汝水運往汝州。
汝州七縣,襄城、郟城、梁、臨汝四縣全位於汝水之畔,而這四縣也是汝州人口最多的地方——其實也沒多少,張全義時代不過一萬戶,如今增長也很有限。
另外,從蔡州方向,亦可沿汝水輸送物資,所以這個地方還真挺關鍵的。
艱難以來,朝廷的東都留守,必領汝州,以為洛陽屏障。汝州防禦使的職務更是多次設立,諸葛爽在率師討伐李國昌父子之前,就是汝州防禦使。
契苾璋只稍稍看了一眼,便讓人將地圖收起。下一步沒說的,攻襄城,截斷汝水交通,給丁會“斷奶”。
他們這會多半已經收到點風聲了,不知道會怎樣抉擇。
……
太谷關城外,突然而至的大雨澆滅了雲梯車上的火焰。
關城上的梁兵氣得直跳腳,痛罵老天的不公。
夏軍士氣大振,趁著雨剛下,地面還不太泥濘的有利時機,繼續發起猛攻。
連日以來,已經殺傷千餘守軍了,但太谷關依然沒能攻下。
負責指揮的馬嗣勳、安休休二將不為所動,一波又一波的洛陽土團鄉夫被驅趕了上去,捨生忘死攻打著堅固的關城。
而在太谷關以東的轘轅關外,定遠軍及經略軍大部分批出關,朝登封縣方向挺進。在他們身後,還有來自華州的一萬土團鄉夫,全軍總計兩萬三千人左右。
經略軍一部兩千五百步騎在副使魏博秋、遊奕使楊儀的率領下,冒了個險,從鞏縣最南端的方山(嵩山山脈北部)羅口一帶前出,直插告成縣。
他們帶了大量奶粉、肉脯、豆子,由隨軍騾馬馱載,但也只夠維持十日所需。一旦攻勢不順,或者沒有蒐集到糧草,那麼就只能癱在那裡了,等待後方透過羅口這個“細水管”花大代價接濟他們,或者乾脆退回去,宣佈此路出師失敗。
定遠、經略二軍的出動,主要還是因為斥候傳回了情報,因為太谷關吃緊,有大群梁兵自登封向西,增援太谷一線。
斥候估算的兵馬是四千餘人,其中千人為“精兵”,另有三千餘“羸兵”。
洛陽行營判斷,應該是一千落雁都或廳子都步兵,帶著新到的三千餘土團鄉夫去增援太谷關。這座關城本有一千多長直軍外加一千多土團鄉夫,這會已經傷亡四成以上,士氣有些低落,急需生力軍替換或增援。
至於登封縣的守軍,應該就是兩千餘精銳外加六千破夏軍,以及兩千土團鄉夫,總共萬人。
其實整體戰鬥力不咋地。因為佔大頭的破夏軍的實力很可疑,定遠、經略二軍的沙場老手們有信心教他們做人,如果他們敢野戰廝殺的話。
夏軍大舉來襲的訊息早早傳到了登封,張歸厚立刻召集諸將議事。
朱漢賓去了太谷,如今城中除主將張歸厚外,最大的就是破夏軍使趙霖,然後還有王彥章、劉玘、杜宴球等中層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