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僕役口水四濺,賣力推銷,重點指出這是內務府用從契丹繳獲的白鼬皮、狸貓(豹貓)皮、貂鼠皮製成。
這個賣點還算不錯,吸引了一些人購買,大概賣出了七八件的樣子,但比預想還是少。或許是因為價格貴,一般人買不起,或許是因為別的原因。
「先秦之時,衣裘者眾多,《禮記》中的冠服就有很多是裘衣,為何今人不愛裘耶?」趙匡明在長夏商行內逛了一圈,問道。
「安史之亂前還是不少的。大裘冕便是用黑羔羊皮製成,但唐玄宗時改了。」姚洎說道。「為何改?」
「玄宗愛享受。大裘冕太厚、太重、太熱,不愛穿。」趙匡明笑了,這確實符合玄宗的性子。
「今上會不會恢復皮製大裘冕?」趙匡明問道。
姚洎稍稍思索了一下,道:「一定會。」「為何?」
「我聽聞一個訊息,不保真。」姚洎說道:「洛陽坊間有傳聞,聖人其實並不是那麼愛吃海魚、昆布、鯨肉之類。每得此物,多分賜臣下、軍士。但他為了讓人下海,便裝作自己愛吃,以帶動風潮。據出宮採買的中人所言,聖人更愛吃羊肉、牛肉、鹿肉。」
趙匡明又笑笑完嘆息:「聖人是真狠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聖人北伐契丹、渤海,連連大勝,再看內務府所作所為,今後皮裘怕是要大行其道了。」姚洎說道。「北朝之時,衣裘者多嗎?」
「不少。」姚洎說道:「北齊多一些,後周少一些。便是南陳,也有人穿皮裘。陳文帝的一件龍袍,就是裘服。」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中原人並不忌諱皮裘。因為人類最初就是用野獸皮當衣服,《禮記》中也記載了大量各類等級的裘衣規範。
但自西漢以來,與匈奴反覆纏鬥,皮衣漸漸染上了一層「胡風」。因為胡人就穿這個,慢慢形成了刻板印象,大大減少了中原皮衣的數量。
南北朝的時候,皮裘風有所回暖,並一直持續到了安史之亂。在這個時間節點以前,中原皮衣還是不少的,至少比兩漢時多。
安史之亂後,老百姓沒怎麼抵制皮衣,但儒家士人開始大量抵制,
他們掌握話語權,貶低了皮衣的地位。
但由於是武夫當國時期,這種抵制並不徹底。以唐、夏軍人為例,戎服邊緣經常有皮毛點綴。比如唐長樂公主墓壁畫中,軍士裙甲下緣就加了一圈皮毛,日「獸皮戰裙」。
再加上蕃人軍士極多,他們可不管什麼,穿獸皮褲的都有。最絕的是,後世出土的墓葬中,還有穿性感豹皮褲的。
但到了宋代,皮衣的地位就直線下降,到了穿出去要被人罵的地步了。
「一日,(徐鉉)見其婿亦被毛裘,責曰:「吳郎上流,安得效此?」淑曰:「晨興苦寒,朝中服者甚眾。'鉉曰:'士君子有操者亦未嘗服。」」
這是徐鉉罵他女婿的。
「中朝自五胡猾亂,其風未政,荷氈被毳,實煩有徒。」這是徐鉉罵同僚。
從這裡可以看出,邵樹德最初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即中原人對皮衣有點刻板印象了,認為這就是胡人的衣服。
但也可以從中看出,至少在北宋初,因為天氣寒冷,上朝的官員穿皮裘的還是很多。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北宋士人越來越敏感,與徐鉉持同樣想法的人越來越多,漸漸使得皮衣沒落,最後徹底與胡人劃上等號,從上流社會銷聲匿跡。
其實大可不必,就是件衣服而已,況且先秦之時中原人穿的皮衣老多了。
「自賣魚之後,聖人又要賣皮衣。還是內務府做的衣服,真是絕了。」趙匡明笑道:「那就—」「多買幾件?」姚洎笑問道。
「買!」趙匡明哈哈大笑,道:「胡餅天天吃,胡衣就穿不得麼?」說完,讓隨從拿來錢帛,把那幾件白鼬皮衣全買下了。
「這裘還不錯,暖和,也挺漂亮。」趙匡明當場穿了一件,奇道:「怎正適合我大小?」
「這是成衣。」姚洎說道:「長夏商行做了幾等衣物,魁梧大漢可買甲等,衙內穿乙等正合適。」「原來如此。」趙匡明說道:「皮子也買點吧,冬日天寒,回去可給家人做上幾身。」
姚洎笑道:「若中原之人都如衙內這般,契丹何必打生打死?光賣賣皮貨,頭人們就賺得盆滿缽滿,牧人也能分點湯湯水水,那還南狩個什麼勁?」
趙匡明若有所悟。
「近幾年,河套蜂蜜風行關西、河南,甚至有遠售至襄陽、江陵者。」只聽他說道:「參州、柔州產糖,洛陽亦不少見。如果再算上毛布、皮裘陰山、代北蕃部可賺了不少錢啊,難怪他們這麼老實。」
姚洎點了點頭,道:「蕃人從軍征戰,可立功受賞,可封爵當官,還有毛布、蜂蜜、紅糖、皮貨、牲畜等物售賣至中原。中原之日用品又行銷草原,全不受限,沒有時關時閉的榷場,草原牧人買貨時不用被人狠狠宰一刀,日子確實好過了太多。再這麼下去,怕是都要被養廢了。」
「這便是聖人對付草原的兵法麼?」趙匡明問道。「無上兵法。」姚洎肯定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