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不是這麼算的。”邵樹德打斷了一下,道:“以湖南為例,它現在確實只能養一百萬,或者多一些,但最多兩三百萬,兩千萬人則不可能。要想養這麼多,你得進行開發,排幹沼澤、清除草甸、砍伐森林、修建道路、開挖溝渠、疏浚河道等等,只有這些都做到位了,湖南才能養更多人。”
清代為什麼人口那麼多?都說外來物種,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玉米剛引入中國的時候,未經馴化,並不適應本地環境,又沒育種,故產量極低,還不如種植傳統農作物。
紅薯倒是有一些作用,將以往一些無法利用的丘陵給利用上了。
但這兩種農作物,在清代的種植比例不高,並不是糧食的主流。
之所以能養那麼多人,在於清代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將一部分下田變成中田乃至上田,同時圍湖造田、砍伐森林,耕地面積大增,這才是主要原因。
邵樹德講的就是這回事。
湖南能養多少人,對應的是能夠穩定耕作的農田數量。在如今這會,大部蠻荒,到處是處女地,顯然養不了兩千萬人,最多兩百萬。
“臣知陛下之意。”陳誠說道:“臣只是指出,整個南方的空地還很多,可以容納非常多的人口。將來如果北方人口大增,田地不夠,可移民南下,緩解矛盾。”
邵樹德點了點頭,又道:“陳卿繼續說。”
“第二條辦法其實差不多。”陳誠說道:“臣聞遼東雖然天寒,但一年種一季還是不成問題的。又土多沃壤,畝收很高,或可大舉移民。”
“不錯。”邵樹德又點了點頭,道:“繼續。”
其實,攻滅契丹和渤海,算是邵樹德給大夏的續命之舉。
歷史上小冰河時期,遼國、金國在東北的屯墾人口卻大增。尤其是遼國上京地區,一度達到二百萬人,如今才十幾萬,簡直只是一個零頭——當然,遼國在上京的大開發,也造成了土地的沙漠化。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冰河氣候導致遼澤收縮、退化,大量沼澤乾涸,湖底的淤泥十分肥沃,白白給契丹人送了不少農田。
至於天氣變冷的影響,大概就是渤海人曾經廣泛種植的水稻是不行了,得上其他農作物,比如黑麥、燕麥、糜子等等。
截止同光元年末,遼東道諸正州已有編戶百姓18萬1100餘戶、87萬9600餘口。
另有府兵6萬5000戶、部曲12萬9000餘戶——金槍軍剩餘的一萬四千人在經過多年拉扯後,終於同意整體安置到遼東為府兵。
如此一來,遼東道總人口已達到一百八九十萬人,超過了渤海國時期的水平,但比起遼國時代則遠遠不如,差得有點多,移民潛力依然極大。
與南方一樣,遼東也是大夏的人口洩壓閥。
“第三個法子便是西域了。”陳誠說道:“但西域新得,臣不甚瞭解,不知道其能承受多少戶口。”
“比現在多個百餘萬,頂天了。”邵樹德說道。
“可惜了。”陳誠嘆道。
邵樹德也沉默。
忽悠的效果很一般啊,陳誠指出南方、遼東還有大把空間,雖然被邵樹德用話術糊弄過去了,但在場的哪個不是人精,都會有自己的思考。
不行,得帶一下節奏。
於是,他搶在正要發言的趙光逢前面,說道:“南方溼熱,百姓十不存一,以為必死之地。其實不太好,只可徐徐圖之,慢慢移民。重點還是在東北和西北……”
“陛下,方才你不是說西域只能再多養百餘萬人麼?”趙光逢奇道。
邵樹德咳嗽了下,道:“但西域西邊,還是有好地方的。拔汗那,可養數百萬人。”
“那麼多?”趙光逢震驚了,問道:“漢時大宛不過三十餘萬人,唐時五六十萬,怎麼就可養數百萬了?”
“朕去過,自然比你清楚。”邵樹德強辯道。
趙光逢默然片刻,又道:“但移民如果去了拔汗那,恐非為中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