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九章 風向

今年考中的進士,去翰林院的很少,多半去了秘書省,真是奇哉怪也。

沒考中的人,據說也被秘書省收了不少。按制,秘書省應有典書八人、亭長六人、掌固八人、筆匠六人、熟紙匠十人、裝潢匠十人、楷書手八十人,以前多有缺額,這次一併補齊了。

王希羽是聰明人,他隱隱覺得,這次這麼容易考中進士,是不是有原因啊?難道朝廷需要大量抄書匠?

西京三大內庫藏書籍,包羅永珍,經典、河圖、書範、地理、律本、兵書、雜傳等等,太多了,這要抄到幾時?

不過,終究是個好。立點苦勞之後,說不定還能往上走一走一一五老的志向,豈是外人可以小覷的。

「王六你還回宣州麼?」曹松一見,連忙招呼王希羽坐下,吩咐店家再上一壺酒、兩碟小菜。

「不回了,淮南大敗,這邊又考中進士,還回去做甚?」王希羽搖了搖頭。

五月的時候,曹松與王希羽飲酒。席間王六郎灰心喪氣,說這次考完,就回宣州給田覠當幕僚,還邀曹松一起去。

曹松鄉籍舒州,王希羽籍貫池州,都是楊行密的地盤。年紀大了,一事無成,確實該回鄉安度晚年了。

田覠的名聲很大,宣州又近在咫尺,給他當幕僚,也好為家族子孫謀點好處。

但他們考上了,事情又另當別論。

「江淮也要不太平了,回去確實沒甚意思。」曹松附和道。

王希羽默然點頭。

吳王在淮北吃了大敗仗,全洛陽都知道了。坊間傳聞,夏兵已過淮水,攻至廣陵。又有傳言,朱延壽降了夏王,獻廬州五縣。還有更聳人聽聞的,宣州刺史田覠、蘇州刺史楊師厚勾結錢鏐,欲共伐吳王。

你得相信人民群眾的想象力,這是無止境的。

曹松、王希羽離家多年,也很難分辨真假。況且這麼多江淮軍卒被俘至洛陽修城,徐州聽聞也丟了,這事應該假不了,也就程度輕重罷了。

「我已遣人回舒州搬取家人,六郎似也可以考慮。」曹松給王希羽倒了杯酒,說道:「淮南不太平。」

王希羽悄悄掃了眼四周,湊到曹松面前,低聲問道:「若有天變,你我如何自處?」

曹松沉默了一會。當面是他的好友,也算半個鄉黨,他不想隱瞞,便道:「你我蹉跎多年,好不容易得了個官,真願捨棄?」

曹松一直考到七十歲,可見其志。

誠然,他很關心民生疾苦,曾寫下「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之類的名句,但真當上了官,遂了一生之志,又如何能輕易捨棄?

況且,大唐的朝官權力有限,沒甚意思,給子孫後代的幫助也不大。但新朝的官,多半是有實權的啊,這就更有吸引力了。

其實如他一般想法的人還不少。

夏王在士人中的名聲,說實話有點兩極分化。有的人說他好,因為他擴大了錄取的進士名額。有人罵他有操莽之志,是國賊,寧可去給仍然遵奉唐室的各路軍閥當幕僚,也不願來考進士。

總體而言,最近這幾年,說夏王好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朱全忠、朱威、朱瑾、王師範等人相繼覆滅之後,這種人就更多了。

這次又在泗州大敗楊行密,相信能促使更多的人轉變觀念。

「罷了,我這便託人回池州,讓家人收拾細軟,搬來洛陽。」王希羽也下定了決心,末了,還自我安慰了一下:「說不定哪天池州也要燃起戰火,屆時生靈塗炭,恐遭大難,還不如早做決斷。

曹松聞言欣慰地笑了。

家人都來洛陽,離了淮南那個是非之地,安安穩穩過日子多好。還可以就近督促孫子們的學業,如果運氣好,多結識一些貴人,將來還能給兒孫鋪路。

自己時日無多,還不都是為子孫謀。只要新朝不倒,他這一票就沒搏錯。

看《晚唐浮生》最快更新請瀏覽器輸入到精華書閣進行檢視

為您提供大神孤獨麥客的《晚唐浮生》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三十九章 風向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