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二章 框架

“然時移世易,今尚書省有名無實,或可裁撤?”邵樹德說道:“先生怎麼看?”

“太宗時,三省主官合署辦公。”宋樂沉吟了一下,緩緩說道:“至中宗時,尚書省主官已無法進入政事堂,地位大降。尚書六部,淪為了中書、門下二省的附庸。說是三省六部,實則二省六部。”

“只是……”宋樂笑了一笑,道:“殿下若想集權,不是應該抬尚書省主官進政事堂麼?人越多,雞毛蒜皮的事越多,越難以形成統一意見,正好由聖人裁決。”

理論上是這樣,但聖人的裁決有時候不管用。就連太宗那般威望,他的旨意都被駁回過,而如果流程走不完,那皇帝的命令就是“亂命”、“中旨”,是不會具有法律效力的。

“中書、門下二省,先生覺得有存在的必要麼?”邵樹德問道。

宋樂嘆了一口氣,道:“殿下,君王是君王,宰相是宰相。”

邵樹德默然。

他想起了明朝,朱元璋一開始執行的是一省六部制,即中書省統管六部,但他隨後撤銷了這個機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使得朱元璋在事實上兼領了宰相的職務。

宰相有決策權、議政權、執行權,朱元璋把決策權牢牢把在手裡,朝官們只能給些建議,六部具體執行,權力為史上帝王之最。

這無疑會帶來繁重的工作量。老朱也不客氣,我上就我上,天天肝到深夜,讓人無話可說。

曾幾何時,宰相擁有全部權力,從決策到執行,皇帝無需過問。甚至皇帝不著調了,還要被宰相訓斥,乃至換掉。

到了隋唐,宰相的權力有所削弱。三省六部和政事堂的存在,確保不會不會出現一個大權集於一身的權臣,因為皇帝可以往政事堂塞自己人。

一省六部制,宰相做決策,效率高,副作用是可能出現權臣。

三省六部制,宰相做決策,效率低,但很難出現權臣。

明清的內閣制,則是另外一個次元了,皇帝做決策,學士給建議————當然如果皇帝懶政或年幼,又會事實上變成一省六部制,但就法律制度層面而言,學士是沒有決策權的,雖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他們往往可以鑽空子,取得這個權力。

邵樹德內心之中也有些不定。

他覺得,如果一步跨到明清皇帝直管六部的程度,不光文臣非議,怕是武將也要駭然,步子邁得有些太大了。

“殿下之前提六部尚書為正二品……”見邵樹德不語,宋樂笑道:“其實明眼人都看在眼裡,都若有所思。”

邵樹德哈哈一笑,掩飾尷尬,小把戲被人看穿了。

“僕建議,裁撤尚書省,度支、鹽鐵、戶部三司之權重歸六部。六部置於中書省治下,保留門下省,如何?”宋樂問道。

這個三司是在中晚唐缺錢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藩鎮割據之下,河北的上供就是象徵性的,還經常一毛錢都不給朝廷。

河南、河東幾乎也不給朝廷貢獻財政,因為養了太多兵。比如東都鎮原轄河南府、汝州,在德宗那會財政收入不到六十萬緡,但他從來不給朝廷錢,相反還要朝廷轉移支付貼錢。

京西北諸鎮,更是完全依賴中央轉移支付。

宣武鎮養兵十萬,也甚少給朝廷錢。

與之相對,南方很多藩鎮年財政收入還不如宣武、徐州等鎮呢,但卻要上繳絕大部分賦稅,因為他們不養幾個

兵————北方多為節度使,南方多為觀察使,可知差別。

元和年間全國將近一百萬武夫,絕大部分在北方,他們完全是財政黑洞。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朝廷財賦三分之二來自江南,用來彌補長安官僚機構以及巨大的平叛軍費開支。

朝廷為了搞錢,派鹽鐵使到南方收稅,轉運使負責運輸,三司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