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金融制度好嗎?當然不好了!
到了清朝後期,中國市面上大量流通外國銀幣。
外國銀元規整劃一,成色和重量較為恆定,計算和攜帶方便,深受商人歡迎。
最關鍵的一點是,白銀你得稱重。
銀元論個數,不論重量,哪怕銀元磨損了,重量減輕,它仍是一元,使用價值不變,故深受商人歡迎。
這裡額外說一句。
清朝並不一直是白銀入超國。
事實上從嘉慶十三年(1808)開始,因為歐洲市場需求減少,中國茶葉、絲綢、瓷器出口銳減,再加上鴉片流入,清朝歷史上第一次外流白銀。
然後一直持續到1856年,長達48年。但這也只是迴光返照,很快又貿易逆差了。
這段時間,中國白銀整體淨外流,但外國銀元卻大量流入,大概始於1800年前後。
最開始橫掃中國市場的是西班牙雙柱銀元。
還記得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嗎?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這就是西班牙殖民時代在墨西哥鑄造的雙柱銀元,當時在中國存量極多,被廣泛使用。
1823年,獨立後僅兩年的墨西哥開始鑄造銀幣,即墨西哥鷹洋,很快隨著貿易,慢慢流入中國。
1854年開始,墨西哥鷹洋大規模流入廣州,自1857年開始,逐漸成為南方市場主流。
至此,墨西哥鷹洋取代西班牙雙柱銀元,成為中國商業領域使用最廣泛的貨幣——鑄幣稅全讓墨西哥收走了……
到了光緒年間,白銀持續外流,外國銀元卻不斷流入,清政府完全喪失鑄幣收益,覺得這樣下去太吃虧,於是開始鑄造銀元——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歷史上第一次向列強借款,即俄法大借款,但這一年白銀是不是流入,還很難說。
1882年,吉林機器局第一次鑄造銀元,數量很少。
1887年,張之洞看到老百姓、商人不愛用銀兩、碎銀子,反而愛用方便的外國銀元,十分痛心,請鑄銀元,並於1888年在廣東機器局鑄造成功。
隨後,各省紛紛鑄造“大清龍洋”,但型制不一、重量不一、成色不一,非常雜亂。
最後提一句,清朝在1909年,才正式頒佈《幣制則例》,第一次從法律上規定了白銀法幣“大清銀幣”——
貨幣單位:圓。
重量:庫平七錢二分。
成色:含銀90%。
1911年,清朝滅亡……
我最後總結一句,有些書友可能不愛聽。
明朝官員的金融水平,還不如晚唐、兩宋、金國。
清朝官員的金融水平,和明朝半斤八兩。
難道元朝滅亡南宋,真的讓文明水平大大倒退了?以至於明朝在蒙元的基礎上從頭開始,慢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