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昭儀很受聖人寵愛。在後宮嬪御之中,她是少有的能讓聖人不在她身上玩弄變態花樣、發洩黑暗慾望的女人。在這一點上,即便當年的折皇后也不能免俗。
新定的西北邊疆,大夏的旗號日漸深入人心,無上皇帝的威名遠近皆聞。
這就足夠了。
朝廷也不要求他們現在就反哺財政,能大體穩定住局勢,按部就班發展就可以了。遼東、雲南等地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朝廷對治理安西舊地也頗有信心,雖然只在科考上給了他們一個進士科名額、一個農科名額。
最後我們可以關注大夏的正中心:中原。
這裡是全國政治與經濟雙重中心,久沐王化之下,四海昇平、鄉閭淳化。
百姓多多少少有了一點積蓄,緊繃的神經漸漸鬆弛。
戰火似乎已經成了久遠的傳說,流傳在坊間的,多半是些逸聞趣事。
在這些故事中,朱全忠不出意外地成了大惡人,李克用的形象則被大大拔高——在二十年前,兩者的民間風評截然相反。
朱家唯一形象好的,大概就是前梁王妃張惠了。
在中原百姓的口中,這個女人先束縛住了朱全忠的豺虎之心,隨後又讓聖人沉迷在她的溫柔鄉里,中原百姓因得大利,人人稱頌。
這就是大夏。
這個國家,日復一日地執行著,就像一臺不甚精密,但卻粗糙皮實的機器,轟隆隆作響。每過一年,似乎都被注入了一些鯨油,整臺機器的運轉也變得更加絲滑流暢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聖人正與宰相、樞密使、學士們反覆討論,編纂新書《致治》的訊息正以飛快的速度流傳到全國各個角落。
三月底,隨著第一批學者進京,關中頓時成了四方關注之地。
******
《致治》:第一篇《人口》、第二篇《通貨》,未來可能有第三篇、第四篇……
這是目前流傳在長安各書坊間的訊息。
書名出自朝廷正在編修的《唐書》第二卷《太宗本紀》:“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以上是剛剛抵達長安的牛希濟得來的訊息。
牛希濟,前唐宰相牛僧孺重孫,大夏綿州司馬,因為與一幫文人互相唱和,聲名不小,故被邀請入京。
“確有第三篇,曰《地理》。”都亭驛內,前來迎接的太常卿姚顗說道。
當然,姚顗不是來迎接所有人的,他只來見牛希濟,因為兩人關係非常好,算是同一個學派的。
他們這夥人,其實可以算作晚唐以來的主流儒家學派。
百年前,韓愈提出“道統”理念,並列了譜系,從堯開始,繼之以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最後以孔子、孟軻結束。
他創造性地分離了“道統”和“治統”,初步建立了儒家道統的“傳道”體系。
這個說法一經提出,轟傳天下,被大量儒家士人所接受。
皮日休甚至在這個儒家道統譜系後面,又加了荀卿、王通、韓愈三人。
陸龜蒙、朱閱、林慎思、司空圖、牛嶠等人也是這一流派的積極分子,作為牛嶠的侄子,牛希濟自然身處其中了。
“哪朝修史,不寫地理,有必要單獨寫一篇嗎?”聽到姚顗的話後,牛希濟有些奇怪。
“這本有些不一樣。”姚顗想了想後,說道:“還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