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樹德偶爾回幾句話,大部分時候只頷首示意,除非遇到他看重的臣子,比如——
“馮卿在靈州數年,諸般功績,朕都看在眼裡。過完正月,你就要去淮南赴任了,好好做,勿致朕失望。”輪到靈州刺史馮道那一批入覲時,邵樹德多說了幾句。
去歲弘文館大會,討論《致治》三篇,馮道算是第一批上疏的,堅決站在他這一邊,表忠心表得非常快。
邵樹德很高興,於是提拔馮道為淮南道轉運使,今年二月赴任。
當然,他並不僅僅因為誰表忠心就重用,事實上他更看重能力。
馮道擔任靈州刺史數年,在西征之中組織、轉輸後勤物資,立下了不少功勞。而在治政期間,他也對靈州八縣因地制宜,諸般手段齊下,讓地方經濟蒸蒸日上。
此人雖然是個儒生,但對新朝雅政有很深的理解,能力不弱。
最關鍵的,他又不是那種又臭又硬的儒生,相反身段很柔軟,上頭讓幹啥,他就幹啥,有點技術官僚那味了。
這樣一個人,即便是儒生,也可以重用。所以,在馮道熟悉關北的經濟生態之後,邵樹德再提拔他為淮南道轉運使,讓他到海貿發達地區轉一圈,熟悉下新朝雅政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如果表現仍然不錯,後面就可以主政一方,甚至入政事堂了。
“臣拜謝陛下隆恩。”馮道深深拜伏在地,大聲道。
三十八歲這個年紀,只有唐末那種混亂的時代,才有可能當上高官。新朝建立之後,慢慢就要講資歷了,越往後,當上高官所需的時間就越長。
他算是趕上了聖人的青睞,減少了許多苦熬的時間。
馮道退下之後,又是一批批人入內。
直到又一個人入內參拜時,邵樹德才又出言勉勵。
“和卿,你是朕的女婿,朕特召你入京,也是寄予厚望了。”他看著階下的河南府登封令、駙馬和凝,和顏悅色地說道:“聽聞在榆社、登封之時,你清理冤獄,百姓為之稱道。從今往後,還得再接再厲,勿要令朕失望。”
“臣遵旨。”和凝叩謝。
他少年得志,很早就中了進士,出任河東榆社縣尉,後被招為駙馬,升任畿縣令,仕途讓無數人眼紅不已。
當然,他很清楚,當了駙馬後,這輩子不可能入政事堂了,撐死了在六部九寺中當個主官,就這還得看運氣,阻力很大的。
聖人說他善於“清理冤獄”,這不是無的放矢,事實上也是他的愛好之一。
而且聖人也不會說廢話,看他老人家的意思,很明顯要讓他往大理寺的方向發展。再聯想到三年後明法科按道分取之事,幾乎就是板上釘釘了。
很明顯,聖人是想讓他這個皇親國戚來當天家爪牙,為明法科官員撐腰。
其實——這樣也不錯吧?既然做出了選擇,這輩子的上限已經註定,那就老老實實,按照聖人定下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至少,這是條能看清前路的坦途,穩穩當當。
當然,聖人也不會現在就提拔他。出任登封縣令才一年多,時機不對。況且聖人估計還想繼續考察他一番,如果出了什麼大紕漏,這條路就會給別人了,即便再不捨。
和凝很清楚這點。
再次拜謝之後,他與一同覲見的官員退下。
整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下午,待所有入京官員都朝覲完畢之後,方才開始廊下賜宴環節。
大小官員們如釋重負,渾身輕鬆,互相間開始了交談。
今日這場朝會,聖人話不多,但指向性非常明確,那就是所有人統一思想,不要再想這想那的,擰成一股繩,深入執行新朝雅政。
轉變得快、做得好的人,會飛黃騰達,傲視同儕。
轉變得慢、跟不上的人,會慢慢淘汰,最終邊緣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