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章 兩路(四)

麟州折家,祖父折華聲名不顯,只是夯實了家族在麟州的根基。到了折宗本這一代,才正兒八經當上了大將,折嗣裕嚴格說起來才是第二代將門,還是底蘊不怎麼深厚的那種。

有些事,他知道要不要做,該怎麼做,戰場嗅覺非常靈敏,但就是表達不出來。邵大帥佈置的作業,每次都得找人來一起參詳。

“將軍領騎卒大隊入河西,此乃搗虛。今日破河西党項於陣前,乃陷陣。”宋舉繼續說道:“鐵騎軍此番,得立大功矣。”

“此皆大帥佈置有方。”折嗣裕這麼多年也不是白混的,有些話說起來賊溜:“精兵強將付於我手,若不能立下戰功,愧對大帥重託。”

“其實,午後賊軍若陣腳不動,某是打算晚上派人去放火的。賊軍已無騎卒,追不上我軍。放完火後,如果有可趁之機,再放些冷箭。賊軍若出動大隊,咱們就上馬跑。他們回去了,再返身襲擾。如此輪換,賊軍定然疲敝。”折嗣裕說道:“然賊軍步卒不強,這些手段未及用上,嘿嘿。”

“將軍得騎軍用法之精髓矣。”宋舉恭維道。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大早,魏蒙保帶著河西党項的首級先行出發。至午時,主力大軍亦出發。結果剛走到半路時,前軍來報,懷遠縣已降。

折嗣裕大喜,立刻率鐵騎軍主力在入夜前趕至縣城。

懷遠縣人口不少,幾乎和靈州城不相上下。北周年間遷移了兩萬戶人口過來,有現成的水利網路,產糧較豐。國朝以來,每次往河套地區移民,形勢不利時,就會將當地百姓遷回靈州,放棄北邊的地盤。

比如國朝初年討梁師都,位於其背後的豐州表面事突厥,但暗地裡降唐,後來與突厥決裂後,就將百姓盡數遷入靈州,故靈州的人口一直不少。

只不過後來吐蕃崛起,靈州成了戰爭前線。特別是中唐以後,此地兵災甚多,百姓流離失所,戶口快速下降。晚唐這會吐蕃不行了,靈州人口有所恢復,但也不超過四萬,有些縣甚至出了縣城走個二三十里,幾乎就看不到什麼人了,到處是野生動物的樂園。

良田荒廢,渠網淤塞,嗚呼哀哉!

四月十四日,鐵騎軍在取得部分補給後,繼續南下,半日即至宏靜縣(即保靜縣)。

他們在城外遇到了數百靈州過來的軍士。宏靜縣閉門不納,軍士們正破口大罵,結果被鐵騎軍圍住,當場就降了。

一審問,原來是過來徵糧的。折嗣裕當場分派騎卒,至周邊鄉村搜尋,果然又抓到不少正在劫掠的靈州軍士,全數押回宏靜縣看管起來,總數竟超過了千人。

這個縣在今寧夏永寧縣附近,北魏年間是倉城,附近有漢、魏、周、隋、唐歷代以來修建的密密麻麻的灌溉渠網,可惜人口因為戰亂流失了太多,大部分水利設施都荒廢了,農田也都長滿了草。

十五日,大隊騎卒又出現在靈武縣外。這個縣亦在黃河以西,與今靈武市西北隔河相望。靈州方面的動作倒也不慢,派了千餘人過來協防,並徵發城內民壯守城,務必不能讓靈武縣再丟掉。

不是他們不想多派兵馬過來,實在是兵力緊缺。如今靈州城內,亦只有兩千衙軍,外加訓練不是那麼充足的兩千州兵,四千人守一座大城真的不能再少了。

折嗣裕也不著急,直接將大部分人撒了出去。牧馬吃草、收集糧豆,同時自帶兩千騎巡視河岸,看看有哪個地方可以渡河。

與此同時,他接到軍報,義從軍已渡河完畢,與定遠軍匯合。除留千人護衛民壯押運糧草器械外,主力五千人開始南下,朝靈武縣方向挺進。

有步卒過來,便可以攻城了!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