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熘小黃門走了進來,手中捧著大量布帛。
餘廬睹姑接過一匹毛布,用力捧在手中,驚道:「官家,上面有牡丹花?」
….
「然也。」邵樹德笑道:「國朝在毛紡這條路子上,是越走越遠了。深入民間之後,便總有心靈手巧之輩,琢磨著做出更多的花樣,以便賣上高價。這種有花紋的毛布,最早於去年出現於洛陽,售價貴了一倍不止,數日內被搶購一空。從此以後,不知道多少人在琢磨著如何織花。」
其實邵樹德說得沒錯。毛布出來也很多年了,在北地的根基日深。特別是在這氣候慢慢變冷的當口,需求量逐年增加,已經漸漸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市場。且因為其相對絹帛的廉價,市場擴張非常迅速,不光整個關
西、舊河南道百姓已經習慣了這種紡織品,現在就連河北、河東、湖北等地的百姓也日漸接受這種保暖禦寒之物——其實春秋兩季也能穿,織薄一點就行了。
而隨著民間綿羊保有量的爆發式增長,羊毛產量迅速增加,毛布價格也在慢慢回落,變得越來越親民。總有一天,毛布將變成風靡北地乃至江淮流域的大眾商品。
市場大了,自然就有人動腦筋,新花樣的毛布定然會不斷湧現。
絲綢製品的演變擺在那裡,羊毛也不會例外。
而這個提花機,顯然已經有資格得獎了。
乾寧三年(896),第一屆「夏王賞」得主是王雍,因其著了一本有關人、牲畜、草木血脈的理論書籍。獲3600緡賞金,後升任河南尹。
乾寧四年(897),第二屆「夏王賞」被頒發給了邠州農婦崔氏,因其最先弄出了一套毛紡機器。
機器固然簡陋,效率也不是很高,但開創性母庸置疑,當地官府上報之後,邵樹德下令頒獎。崔氏得錢3600緡、襲爵新平郡君,其丈夫被拔為里正,二子一入州軍,一入縣衙為胥吏。
乾寧五年(898),第三屆「夏王賞」被授予摩尼法師,因此著了一本名曰《幾何》的國子監教材,得錢3600緡,另授中大夫散官。
乾寧六年(899)輪空,無人得賞。
天右元年(900),第四屆「夏王賞」被授予夏州農婦拓跋氏,因其培育出了「烏延羊」獻給拓跋思敬,思敬再獻給朝廷,故得錢3600緡、襲爵朔方郡君,其夫拔為里正,諸子安排工作。
建極元年(901),第五屆「夏王賞」被授予工部船艫司員外郎馬萬鵬,因其主持建造了「海交」號而得賞。賞錢3600緡不在話下,另襲爵麟遊縣男、食封三百戶。
建極二年(902),輪空,無人得賞。
建極三年(903),軍器監魏十一郎提出汝州煤中含有「石流黃」,故用來煉製刀劍易脆折。又提出一些鐵礦石中亦含「石硫磺」。但他的這兩種說法都沒法得到有效證明,「冒黃煙」這個證據並不足夠充分,雖然很多工匠認同了他的說法。
邵樹德覺得規矩就是規矩,沒法證明自己的理論,那就不能賞,故本年輪空。但他私人賞錢千緡,以資鼓勵,囑咐他繼續研究,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理論。
….
科學是嚴謹的,提出了理論,那麼一定要得到證明,實事求是的態度是邵樹德一貫強調的。他也透過這種嚴謹的態度,來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建極四年(904)——也是今年頒的第六屆「夏王賞」,授予了安東府旅順縣主簿李謨。
因其在讀國子監營建科時期,指導修建紫薇城的工匠創造性地運用幾何、力學知識,修建了很多拱形、弧形結構,並參與洛陽下水道拱門、天津橋拱形結構的修建,精確計算出了所需磚石的用量,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開支。
有此諸多功績,得賞3600緡,升任安東府營口令。
今年(905)的獎要明年來頒——也就是第七屆「夏王賞」——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是這個透過改進絲綢織機而得到羊毛提花機的河南府農婦劉氏了。
雖說絲綢早就可以織造花紋了,你改進過來織羊毛花紋,看似進步不大,但新事物就是新事物,邵樹德願意頒獎,一點不吝嗇。
對了,頒獎機構已經變成了內務府,畢竟這個獎快十年了,一直都是邵樹德私人出錢,劃到內務府名下也正當其時。
第八屆「夏王賞」其實也有眉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