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山,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又瀕臨大海,如果就地產茶,運到泉州等地出售給外洋商人,則國朝又增收入。
應該說,非常有見地。
邵樹德看了也覺得非常驚豔。
福建茶之所以產量、名氣都不大,與福建的發展程度有關。
大夏開國之後,福建還屢遭動亂,洞蠻與官軍打得不亦樂乎,王氏家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上位發家的。
戰爭一起,自然損失不少人口。即便有北人南遷,但人家第一站是淮南,第二站江南,經層層“過濾”之後,來到福建的人已然不多了,能彌補戰亂損失的人口,就已經不錯,甚至根本無法彌補——大量叛亂洞蠻被髮往遼東。
整個福建道,目前只有四十餘萬編戶人口,可能是全國人口最少的一道。為此,當初福建置道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將福建五州併入江東道即可,可見一斑。
邵樹德非常認可徐寅的思路,認為這樣有助於發展福建地方的經濟,增加人口——這種人口不需要官方花錢移民,他們受經濟利益驅動,會自己跑去福建。
而且,經濟發展了,編戶齊民的阻力就沒那麼大了。洞蠻也沒那麼頭鐵,最終會在經濟、軍事的雙重打擊下,漸漸歸順,福建一道就算安穩了,成為又一個開發完畢的地方——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上百年甚至更久。
讀完策文後,邵樹德果斷授予徐寅秘書郎的官職,讓他與陳逖一起,成為僅有的兩個秘書郎。
“耶律郎君——”徐寅看了眼遠處被眾星捧月的陳逖,笑道:“進士錄了108人,農科才32人。從今往後,咱們還得同舟共濟啊。”
耶律全忠默默點了點頭。
派系問題,無論哪朝那代,都從來沒有消失過。
為了自己的日後的仕途,他也得站在農學這一邊。
坊中傳聞,108名進士除少數當朝官外,絕大部分前往各道,擔任縣一級的九品官員,即縣丞、主簿、縣尉之類。
少數佼佼者,直接授予縣令之職。
32名農科中舉士子,除徐寅外,沒有一個縣令,全部是縣裡面的佐貳官員。更準確地說,絕大多數是縣尉。
原因是中書侍郎趙光逢上奏,提及縣尉的職責:“親理庶務,分判眾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
簡而言之,一縣之中,縣令總攬全域性。
縣丞是縣令的副手,就職責範圍來說,與縣令差不多,但屈居於縣令之下。
主簿負責縣衙文書、政令、賬冊、出納、考核等方面。
縣尉負責本縣各項工作的具體執行,有點類似“常務副縣長”。
趙光逢認為,將農科舉子放在縣尉的位置上,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精於實務的優勢。
聖人以為然,准奏。
訊息傳出,大夥恨透了趙光逢這“賊子”。
以下縣為例,縣丞正九品下,主簿從九品上,縣尉則是從九品下,最低一級的官。
起步就比人家低了一兩級,能不恨麼?
另者,縣尉是最辛苦的,也容易背鍋。雖說能鍛鍊人,但誰要這個鍛鍊啊?
所以,趙光逢被人痛恨就很正常了。
“哈哈,看來你也明白了。”徐寅端起酒杯,道:“咱們自己人得團結啊。”
耶律全忠亦端起酒杯回敬。
當官,確實需要互相幫襯。不但農科舉子要團結,待將來有了算科、法科舉子,也要與他們團結在一起。不然的話,好處都被進士拿走了,那怎麼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