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堵塞了這條門路,人家還願意拼命嗎?別說給錢,錢的激勵還不夠大。
人家戰場上豁出命去,斬將奪旗、力挽狂瀾,給朝廷做出的貢獻,可不一定比你小啊!
這樣的人物,只給錢合適嗎?
你若苛待他們,早晚會付出代價,京城讓人一鍋燴了也不是不可能。
相反,如果承認軍功的尊貴,那麼就會激勵更多的李嗣源出現,你的部隊就會讓人膽寒。
軍功之外,還有其他幾條渠道。
政治,其實就是分蛋糕的藝術。你選擇了誰,放棄了誰,減少了誰的利益,增加了誰的好處,結果都會顯現出來。
“進士日漸式微……”簽完字後,蕭蘧端起茶碗,覺得有點可惜。
當然,也沒那麼可惜。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做官不一定靠科舉。
與皇室聯姻,就是一條路子。
培養一些文武雙全的人去邊塞立功,也是一條路子。
即便科舉,他們的優勢也很大。
蕭氏這一次就有一個人中進士,一個人中了農科。天地良心,蕭蘧沒打過招呼,也沒法打招呼,人家是靠自己本事考中的。
幾百上千口人的大家族,總會有幾個聰慧的,傾盡全力培養,如果運氣好,就考上了。
“太子到哪裡了?”趙光逢突然問道。
蕭蘧微微一笑,道:“在南京巡視,聽聞去了司農寺的衙署。他們在江中小島上培育瓜果,太子很感興趣。”
趙光逢拱了拱手。
聰明人說話,點到即止。說這麼多,已經夠了。
“放官的農科學子,著考功司員外郎慎重評判。”趙光逢對前來接名單中書省令史說道。
“遵命。”令史稍稍等了一會,見蕭蘧沒有說什麼,便離開了。
考功司是吏部的一個下屬機構。
每年年中,諸州別駕或長史先召集轄區內官員,當眾宣讀每個人前一年的功過,議其優劣,評定等級。
當眾宣讀之時,如果有異議,可當場提出,然後“眾議”。
考評共分九等,評定結束後,刺史稽核無誤,由朝集使帶至京城,遞交給門下省。
以上是外官。
在京朝官的功過評定同理,由各衙署主官負責,提交門下省。
門下省再轉發吏部考功司。
考功司郎中最終確定在京朝官的功過等級,員外郎負責諸道州外官功過的評判。
天子指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一般是宰相——檢校、複核這兩位的評判。
又有給事中一人,監督京官的考評、稽核過程;中書舍人一位,監督外官的考評、稽核過程,並記錄在案。
制度是嚴密的,有人評判,有人稽核,有人監督,還留有文字記錄。但在實際操作中,宰相的意見是最重要的。
趙光逢讓考功司“慎重”,說得比較隱晦,其實就是讓他們別故意使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