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三章 雙贏

王師蕃漢兵馬三萬有餘,帶著五萬匹馬出征,至遼東後,又征馬五六萬匹,分作數股,擇水草豐美之地牧馬。

馬兒膘肥體壯後,就大舉出擊,持續騷擾。

尤其是春天的時候,草原牧民忙碌異常,有幹不完的活計。偏偏此時馬兒瘦骨嶙峋,正是一年中馬力最低下的時候,故屢吃敗仗,不得不舉族跑路。

但一跑路,損失就大了,被這麼整整搞了一年後,便有人試探性投降了。

“陛下,種夫子難得不糊塗,這次說得很有道理。”李唐賓大大咧咧地說道:“管他怎麼想的?先打一頓,打完就老實了,你說什麼他都肯。太子用兵不差的,也善於鼓舞軍心士氣,依我看,趁著這會草原天寒,牛羊馬兒掉膘,再給他們來一下狠的,一個個就不敢齜牙咧嘴了。”

邵樹德哈哈大笑。

武夫講話就是直接,也非常自信。

太子帶的三萬多兵馬,有兩萬兩千是禁軍,目前看來戰鬥力並未墮落,依然非常勇猛。至少,中小規模(數百騎、數千騎)的交戰中,打得室韋抱頭鼠竄——大規模的戰鬥不是不想打,而是人家不給你機會。

“練兵嘛,讓兒郎們練練也行,省得忘了怎麼拼殺。”任遇吉也同意李唐賓的看法。

就武夫們來說,他們還是非常注重軍隊的戰鬥力的。禁軍是全國武力的巔峰集合,時不時上陣廝殺一番,確實可以有效防止他們的墮落。

如果禁軍戰鬥力不行了,他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就要弱了,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陛下,臣亦覺得可以更加深入控制室韋諸部。”南衙上院樞密使朱叔宗說道:“遼東不是以前的遼東了,十二州六十六縣,戶口近百萬,還有十四萬餘戶部曲,盛產稻米、小麥、糜子、大豆、鰟頭,如果算上安東府,幾可動用七萬五千府兵,咱們的本錢很雄厚,沒必要對室韋人客氣。”

“陳卿、趙卿、杜卿,你們怎麼看?”邵樹德轉向沒怎麼說話的政事堂諸位宰相,問道。

“臣附議。”資格最老的陳誠說道。

他一說話,其他人自然也沒有反駁。

“那就這麼定了。”邵樹德做出了決定,隨即又看向眾人,問道:“遼東開發二十年,現在知道移民的好處了吧?若沒有這二十年的經營,現在朕就只能捏著鼻子,認可室韋人的這種假投降。給他們封官許願,讓他們別再叛亂了。”

“另者,想想看吧。遼東這近兩百萬人若放到河南、河北,該造成多大的麻煩?”他又說道:“搶水、爭地,人也吃不飽,長不高,最後互相廝殺,才能減丁。但在這個過程中,衣冠輩又會有多大損失?”

遼東道近兩百萬百姓,只佔用了三個進士科名額、一個農科名額,卻養了六萬五千府兵,年產數千萬斛糧食,還有取之不盡的魚肉、乾草、藥材、獵物。近年來甚至開礦冶鐵、鍊銅,戶部還去開辦錢監,渤海商社也在持續給大夥分紅。

最重要的,給向外移民——或者說殖民——打了個樣。這一樁樁的好處,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來。

“有些事,朕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邵樹德繼續說道:“不是朕恐嚇爾等,不出百年,爾等孫子輩還在世時,就能看到河南、河北、河東、關中等地人煙稠密的樣子了,比前唐天寶年間還要多,甚至多得多。有些學問,事關諸位身家性命,家族延續,難道不應該成為顯學嗎?難道不應該讓全天下的衣冠士人都瞭解、都學習嗎?”

“陛下。”種覲仙想要反駁,但又覺得聖人的話有幾分道理,一時間只能說道:“陛下所著之書,道理固然振聾發聵,但內容過於淺顯、單薄,若想令其上升為經學,恐還有所欠缺。”

“這不是要你們辯一辯嘛。”邵樹德笑道:“此書還需天下士人替朕完善,或可為正經之一。”

大夏的科舉制度承自唐代,進士、明經學子理論上要考兩大經(《禮記》、《左氏春秋》)、三中經(《毛詩》、《周禮》、《儀禮》)、四小經(《周易》、《尚書》、《公羊春秋》、《穀梁春秋》),總共九部“正經”——重要性從大到小,依次排序。

《論語》、《老子》、《孝經》等歸類於“雜經”,只能說基本不考,偶爾會有一些題目來自這些書。

明清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中,四書不在考試範圍以內,五經之中的《禮記》、《春秋》在唐代算是“大經”,《詩經》是“中經”,《尚書》、《周易》是“小經”。

仔細看來,差別還是很大的。因為隋唐時期,並沒有“四書”的說法,這得等理學宗師朱熹出名以後才行。

從考試重點可以判斷,唐代士人與明清士人的三觀肯定不一樣,因為他們讀書的重點就不一樣。或許是李世民提倡“以史為鑑”,唐代九部“正經”中居然搞了三個版本的《春秋》,實在驚人。

《春秋》這本書,怎麼說呢,大體是關於魯國的歷史。同時代其他國家也有史書,比如晉之《乘》、楚之《檮杌》。

《乘》被秦始皇燒了,《檮杌》業已亡佚,只有《春秋》完整地傳承了下來。

再加上百家學說之中,儒家最終勝利了,那麼《春秋》自然作為經典,納入教材範圍之內。

只是,有沒有必要搞三個版本?

邵樹德暫時不想過分刺激儒家文人,因為對他們還有大用,但三部《春秋》去掉兩部,塞入自己的私貨,不過分吧?

畢竟每朝每代,欽定教材並不完全一樣,作為開國之君,是有這個資格指定教材的——朱元璋不就欽定四書五經為考試範圍麼?北宋可不是這麼考的,《論語》、《孟子》在那會還是“兼經”,並非“大經”。

如果最終能達到目的,邵樹德覺得可以算作“贏”。

種覲仙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九部正經中,《春秋》去掉《公羊春秋》、《穀梁春秋》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替換進來的是聖人力推的“新經”,那也是“小經”,不傷根本——在如今這個世道下,也可以算是“贏”了。

大家都贏,雙贏,挺好。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