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定都北京,因為北方多歷戰亂,且很多土地被蒙古人劃作牧場,再加上黃河肆意逞兇,實在凋敝,不得不從南方調運糧食。
第一次海運在至元十九年(1282),這是一次探索,在兩眼一抹黑,什麼水文情況都不知道的背景下,冒險將4.6萬石江南糧食運到北方,全程1.3萬餘里。
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有元一代,海運航線被不斷摸索了出來,共有23條,非常成熟了。最快的十天就能從浙江抵達大都,讓人驚訝不已。
時間安排也非常科學。夏至以後,颱風還沒來,南風卻已勁吹,於是抓緊裝糧上船,儘可能一次走多些船,省得出發晚了遇上臺風,船毀人亡。
最多的一年,從南方運了約350萬石糧食到北方,一般都在二百萬石以上。
船隻損毀率也不高。
最初還不太熟悉,沉船率大約是四分之一,後來逐步降低,有元一代,海運損耗整體平均在5%以內,後期壓縮到了1%左右。
對比明清漕運,動不動三成“漂沒”,真的很良心了。
但為啥說“不愧”是元朝呢?他們的管理水平實在是太差勁了,又很肆無忌憚。自從發現海運捷徑後,就開始狠命壓榨江南。海運沉船的,也必須由“海船戶”(一種戶籍)自己掏錢補上,因此搞得很多海船戶家破人亡,最終讓江南士民對海運視為畏途。
元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老這麼壓榨江南不是個辦法,北方得有點生產力啊!於是開始治理黃河,結果把自己給治沒了……
可惜的是,從江南發家的明朝繼承了江南百姓對海運的痛恨,開始改漕運了。
邵樹德覺得,凡事就怕走極端。
漕運、海運為啥非此即彼呢?兩個都有不好嗎?
像遼東的糧食,你既不能陸運,也不能漕運,除了海運沒有別的辦法。
沿海多灘塗,沒有良好港口的地方,那就走漕運。
沿海有好港口,適合海運的,就省點錢走海運,不但損耗低、運輸成本也低——唐代漕運,因為比明清多了幾百裡陸路,故平均只有7080%的到貨率,但就這水平,其實還是比明清高那麼一點。
“海運!”邵樹德的手指頭從遼東穆州、理州等港口往下劃,繞了一個半圓外,落在了滄州無棣港上面。
這裡有一條運河通往永濟渠,可溝通黃河通至洛陽。
“洛陽現在不需要南方糧食,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邵樹德坐會了御案後,拿出渤海商社、安南商社的資料來看。
資料最多的還是渤海商社。
十幾年了,平均每年二十多艘船轉運遼東的各類物資。
最近三年中,只有一年沉了兩艘船。
放大到十年,損耗率大概10%以內。
再看看最初,呃,確實有點高。
但很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損耗率是逐步降低的。
對航線越來越熟悉,水手們越來越熟練,管理水平也逐漸跟上來了,各方面都在進步,損耗率當然是要下降的。
凡事只要去做、去練,時間長了,總會有成果。
如今船舶製造技術也慢慢上來了,今後損耗只會越來越低,長期穩定在5%以內,甚至在幾十年後,可以向1%邁進。
唯一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這種規模的海運,會吸引海盜的聚集了。
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打擊乃至消滅的。
老實說,海盜們又不是傻子,搶一船糧食,惹怒官府,不死不休,何必呢?真要搶東西,我不如去搶滿載絲綢、瓷器之類貨物的船,兩者的收益不在一個層面上。
“因噎廢食不可取。”邵樹德合上渤海商社的資料,心中下定了決心。
即便被海盜搶一點,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海運成本太低了,完全可以覆蓋這些損失。
元朝一個胡人政權,都能每年海運200300萬石江南糧食至大都——明朝每年的漕運量,也不過就400萬石,卻要調動十幾萬人——大夏這會沒有“百萬漕工”既得利益群體困擾,還猶豫什麼呢?
漕運、海運並行,兩者互為對方的備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想到此處,他有點想去東邊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