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57 忙

在做出決定之後,據說寧為開始設計指令集,華為才開始著手組建寧思實驗室,到現在十一月底,兩個半月時間,寧思實驗室也不過剛剛籌建完畢一個月左右,而且核心團隊許多人,還是實驗室內部支援過來的。

如果走社招,挖人,這點時間顯然不夠,校招更不可能,沒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不可能直接分配到這種直接出成果的部門。

能夠一個多月完成寧思實驗室核心團隊的組建,還得感謝合作方給予的不少幫助。

然而大家剛剛用一個月時間磨合得差不多了,大家都開始對寧為之前提供的一些指令集思路開始摩拳擦掌的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這次會議讓所有人瞪大了眼睛。

這人竟然單槍匹馬的把指令集完成了?

不,也不能說是單槍匹馬,畢竟還是有三月智慧平臺的全力支援,不過真要說起來,三月智慧平臺給予寧思的許可權也是很高的,起碼相對於實驗室其他專案,寧思實驗室提交的計算請求跟數字模擬任務,往往能有優先排序,如果是重複性計算請求跟數字模擬任務即便是被系統駁回,也會同步提供近期的計算結果作為參考。

所以大家是很有信心的。

早早就曾喊出過口號,半年內一定要輔佐寧教授,完成全新指令集的構架跟編譯器。

真的,這特麼是內部用來打雞血的口號!

當然這裡的指令集可是要用於全新三維矽通管CPU設計的,可跟那些大部分都被市場淘汰掉的妖豔產品不一樣,整套指令集跟編譯器要體現出優異的效能,要有跟市場上流行的指令集不一樣的地方,底層設計總要一些方面比經過市場檢驗的指令集更為優秀,所以半年時間並不算是特別誇張。

同樣大家也需要這段時間來適應節奏,同時還要等待極簡EDA那邊提供完整的工具鏈……

然而萬萬沒想到啊,大家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寧為卻已經獨立將指令集完成了,半年?不存在的,滿打滿算大概只用了兩個月零九天……

於是輔助工作大概要變成學習跟了解。

這個時候大家大概體會到了當年餘興偉協助寧為設計湍流演算法的感覺。

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人家卻把事情都先做完了。

甚至這個階段,極簡EDA針對三維矽通管大型CPU設計工具還在緊張的製作之中,現在的版本工具鏈還不夠完整。

這大概算是給大家留夠了充足的學習時間……

對於寧思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來說,心情大概是極為複雜的。

當然對於華為跟其合作伙伴來說,肯定是極為愉悅的。

研發速度越快,意味著投入的資金越少,不說別的,寧思實驗室一線研發人員總計700多號人,加上後勤、行政、財務等等人員近千人的規模總是有的。

購買各種保險跟員工福利,按照月平均每個人頭需要支出40K計算,一個月就是四千萬的費用,提前半年完成既定任務意味著光是人力支出方面能節省2.4億的研發成本。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寧為的價值了。

當然站在寧為的角度他也是沒有辦法。

整個三維矽通管背後的CPU生產設計鏈條他可以甩手不管,但最初的晶片指令集跟架構設計領域,他是責無旁貸的。而且短期內這件事還真沒法完全放手交給別人去做。

偏偏他不管是短期還是中期他都還是很忙的。

首先明年九月他就要正式帶手底下的直博生了,這首先需要他抽出一部分精力。

其次到了九月,寧班的孩子大二了,雖然他不需要直接代課,但也要開始關注一下孩子們的成績了,畢竟到了大二階段,有競賽要參加了,燕北大學針對優秀學生的科研培養計劃也開正式展開了,他也得想辦法給自家幾個得意門生更多的指導了……

除此之外,到了年底一些活動他也必須去參加了。

十一月中旬,醞釀了半年的院士增補名單已經正式公佈了,寧為赫然在其中,入選華夏最年輕的數學院士,用田言真的話說,頭頂上有了院士頭銜,接下來有些會議他肯定是推不掉的。

同時寧為還直接被選入了華夏科學院旗下的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解決華夏戰略需求中的重大數學問題,還沒法拒絕。雖然暫時沒給他安排什麼任務,這也是大家都知道寧為最近在做指令集的專案,以後肯定事情會更多。

除此之外,寧為還接到了通知。華科院的學術委員會已經開始討論將寧為吸納為正式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