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未來華夏自主晶片完成之後,將可能實現觀影個性化?
以後的電影、電視劇可以根據本子自主生成?每個人可以個性化的選取男女主?甚至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成為電影主角?
換句話說,想象力有多大,未來的片子就能放飛多遠?
比如每個人都能在電影裡拯救世界個十次八次的,甚至還能在選擇好劇情發展之後,將自己跟喜歡的異性帶入到這些故事中,來完成一部大製作?
未來人工智慧竟能恐怖如斯?!
毫不誇張的說,央媒這段影片放出去之後,便註定次年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新品釋出會都已經被這段訪談影片所勾起的期待感給徹底毀掉了。
毫無疑問,在現有的科技儲備之下,沒有誰家能做到這種程度。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不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完成這種程度的渲染。用懂行人的話說,想要將幾百k的文件,像寧為說得那樣,在本地生成一個十多g的藍光電影,需要的算力是一個妥妥的天文數字。
別說普通的個人裝置無法完成,就是超算在沒有一個大型資源庫的幫助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至於新的晶片現在還在設計階段,而根據晶片業的一般規律,像cpu這種大型通用晶片從設計、驗證到流片,再到最後大規模生產基本上每個步驟完成的時間單位一般都是要按年計算的……
現在晶片還在設計階段,換言之,給寧思實驗室2026年過後能完成cpu的初期設計進入到流片環節就不錯了,流片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可能性還極低,尤其是桌面級cpu可比移動cpu要更為複雜,三維cpu結構肯定要比傳統的平面cpu結構更復雜,更別提這個領域之前還沒有觸碰過,研發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導致專案無限延期的風險。
結論便是大家不妨將寧為這段訪談描述的內容,先當做有生之年系列……
但即便有專業人士跳出來潑涼水,依然阻擋不住大眾的熱情。現在寧為的粉絲也很多了,而且大家反駁的論據也很充分——難道你們不知道,寧教授最擅長的就是創造奇蹟?!
想想看吧,當年三月手搓晶片,從官宣到晶片真的被搓出來,只用了一晚上,結果還超級完美——這怎麼說?
總之,別人做不到寧教授可不一定做不到,學神描述的場景,指日可待!
一群人爭爭吵吵的,甚至開始@各個科技公司的大佬們,希望他們能發表一些看法。甚至國外許多媒體記者的確針對寧為的這段影片,希望去採訪那些科技界的大佬。
但很可惜,大佬們大都保持了沉默。甚至包括那些知名科技公司的實驗室科研人員,也收到了封口令,並不對寧為的影片給予回應。
到是一些名校的教授們透過各種渠道發表了一些看法,總體來說學界的反應還是比較理性的,支援或者反對的都有,當然也有關於諾貝爾獎跟三月獎評獎流程科學性的探討或者說爭吵。
反正日子就在大眾的爭論聲中一天天過去,而發聲之後,寧為便選擇了沉寂,基本上相當於消失在公眾的視線之中。
直到三月獎頒獎典禮如期舉辦。
最少寧為的想法沒錯,當一位位跺跺腳,世界科技界都能抖三抖的大佬們紛紛確定會參加第一屆三月獎頒獎典禮後,這次頒獎典禮也毫無意外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而且有了大佬們的加持,學術界有分量的參會者也更多。雖然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跟基金會並沒有派人參加,大概是對寧為透過影片喊話的邀請,不太滿意。但前諾貝爾獎得主還真得來了三位……
當然這得感謝許多人。
比如八年前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諾德是以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的身份跟桑達爾·皮查伊一同到訪的,這就屬於谷歌給面子。
還有兩位物理獎得主則是田言真輾轉要求來的,這是給大佬面子。
但其實說到底還是這些諾獎大佬本身對三月這種強人工智慧很感興趣,才前來參與這場盛會,獲得跟三月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這次三月獎頒獎典禮非常成功,起碼從獲得的關注度來說,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諾獎頒獎典禮,畢竟大佬們的身份還是很吸引眼球的……
雖然寧為並沒有在這次頒獎典禮上發表任何言論,但三月透過螢幕向全世界解釋三月獎各維度得分規則,詳細到包含了每位候選者每個得分點的解釋,也再次在網路跟學術圈掀起了一陣熱議。
不管怎麼說,起碼在評選標準公開這件事上,三月獎的確走在了世界前面。強人工智慧也再次成為了全球最熱議的話題。
對於外界的爭論,寧為並不在乎。
因為同年四月底,對於寧為人生極為重要的一件事發生了,江同學在燕北大學附屬醫院,被確定懷孕了,被檢查出來時,孕期已經三週。
顯然,對於這件事,寧教授必須得負全部責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