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人開始詢問寧芯一號的具體引數,使用效果,各種電子發燒友論壇更是時時都有各種訊息曝出,寧為跟他的學生們再次被頂到了風口浪尖。
各大熱搜再次被寧為的名字霸屏,好在這次還有寧思實驗室分擔了一部分,當然寧芯一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主角。甚至到了晚上,神通廣大的央媒還把寧為的學生之一,幾乎全程參與了寧芯一號設計工作的周正浩給拎了出來,雖然他已經回到家中,但還是抽出了半小時時間接受了央媒記者的專訪,並直接透過央媒的各大網路渠道放了出去。
問:“周博士,您好,我們看了一下網友排名最高的問題,是希望你能詳細跟大家說說,寧芯一號這個專案背後,有什麼大家所不知道的細節。”
答:“哦,這個啊……要說背後的細節那太多了。因為我們這個設計跟以往的工作都不太一樣嘛,比如我們都知道做晶片設計一般需要用到國外的EDA軟體,不管是Synopsys、Cadence或者Mentor,他們的軟體具備許多優點,比如全流程,技術更為先進,有更多的技術支援嘛。但是寧芯一號的設計,幾乎百分百是由我們自主的極簡EDA完成的設計,只要極少部分的邊框線路佈局用到了Cadence現成的設計模組,主要是為了搶進度。”
“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光關注我們做晶片設計的,實際上江城大學軟體實驗室的老師們,還有我們極簡EDA部門的許多同事,這段時間為了不拖整個晶片專案的後腿,同樣一直在加班加點的搶進度。可以說我們整個寧芯的設計過程,實際上是跟我們的基礎軟體推進過程結合著來的。”
問:“這聽起來就很辛苦啊!也謝謝周博士的分享,讓我們知道了背後還有一家上游的軟體企業在一直默默的給予寧思實驗室支援,目前網友中排名第二的問題是,外界一直沒傳出過寧思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是誰,所以大家想問,寧芯一號實際上是你的導師寧院士主導設計的嗎?”
答:“哈哈,這還用說嗎?不然怎麼會叫寧芯一號。不過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細節。當初華為跟極兔集團決定要做桌面級CPU的時候,其實是諮詢過我們寧導意見的,主要是關於指令集的問題,當時兩種意見,一種是購買別人的指令集,比如英特爾的X86,修改一下繼續用,另一派就是自己做了。”
“當時我們寧導直接拍板既然決定要做,那當然就要可控自主,所以寧導親自下場,跟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克服種種困難,用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就做出了CNMD指令集。這個速度放眼全球來看,也是超級快的。當然這也不是完全吹捧我們寧導,我們的人工智慧平臺三月也做出了許多貢獻。”
問:“這麼說寧院士是當之無愧的寧芯總設計師?”
聽了這個問題,周正浩笑了,答道:“這是必然的。這也是寧思實驗室沒有設什麼首席科學家、總設計師的原因,我們寧導不喜歡這些虛職嘛,反正就是大家一起幹活。用我們寧導的話說,寧芯一號是寧思實驗室1.2萬工程師共同努力的產出。至於有沒有總設計師並不重要,寧芯一號能不能做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問:“許多網友還對寧芯一號的各項引數很感興趣,能不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說一下?”
答:“因為現在寧芯一號還在測試階段,具體引數我也不好直接公佈。不過請大家放心,雖然寧芯一號使用得是60nm製造工藝,但是效能方面經過模擬測試,應該不會比英特爾12代差,嘿嘿,這麼說似乎不太謙虛,寧導聽了可能會不高興,幫我掐掉這一段,這麼說吧,應該是各有優劣!”
問:“哈哈,周博士,放心吧,對了,最後您還有什麼想跟關心寧芯一號的網友們說嗎?”
答:“大家也別光關注寧芯一號,這三年我們做了許多工作,與其說是要力推寧芯一號,不如說是要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桌面級解決方案。寧芯一號當然非常重要,但再重要也不過是其中一環。這裡我不方便說太多,但是我想三月這套解決方案正式釋出的時候,肯定能給大家的一個驚喜。”
“所以大家不要著急,請再多給我們一點時間,接下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整體解決方案的通調,各種系統性的除錯,以及各類配套軟體。比如大家都關注寧芯一號的時候,可能都忘了我師兄張丁喜的研究,還有我的小師妹李靜雯一直在系統實驗室對新鴻蒙系統做修改跟除錯,這些都是為了寧芯一號服務的。”
“我相信到了這套整體解決方案正式公佈的時候,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寧導會突然站出來擔當三月獎的評委,讓張師兄拿到今年三月獎了。說白了,現在只是處於技術保密的需求,很多成果我們還沒對外公佈,導致全世界都低估了張師兄這三年的成果……”
……
這則訪談影片透過網路發出去之後,在大年夜這天直接炸鍋了。
本以為寧芯一號順利流片已經是猴年王炸了,但誰能想到從周正浩的口中得知人家寧為的目光根本就不止是盯著寧芯一號這一塊,而是要在年後給大家一個大驚喜。
一套圍繞寧芯一號的整體解決方案,帶給所有電子發燒友的期待顯然要比寧芯一號本身要大很多。
這足以說明,寧為是有野心的。
並不是說做出一塊CPU就夠了,而是真的想要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跟英特爾、AMD加微軟平臺打對臺。而且聽周正浩的意思,這次他們走的大機率還是差異化競爭的路線。換句話說肯定有跟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桌面級作業系統有著一些極大的區別或者說進步。
否則周正浩憑什麼有勇氣在鏡頭面前,跟央媒記者說出全世界都低估了張丁喜研究成果這番話?
於是連帶著張丁喜發表的論文也被更多的人下載並研讀,希望能從中找到這次整體方案的突破創新點,許多科普影片博主也開始忙碌起來,他們要在這個大年夜去幫助大眾猜測張丁喜的創新主要集中於哪些方面……
研究過張丁喜的論文之後,立體顯示器成了所有人議論的焦點。
畢竟張丁喜發表的論文大半集中在光的立體成像,但是究竟做出了什麼成果還是很讓人困惑的。
立體顯示器作為業界公認的顯示技術發展終極夢想,還是有許多技術方面的桎梏的。就目前的發展來說,3D顯示器已經有一些應用場景了,比如說一些大型商場上使用的這種螢幕,透過立體視覺技術,營造出影片中的景象突破二維桎梏的假象。
可這種技術其實並沒有太多可驚豔的,畢竟大家已經習慣了在影院裡看3D電影,無非就是多了一款眼鏡而已。只是不知道張丁喜能帶來多大的驚喜。
但有一點,值得一提。
在這個大年夜,不管多少媒體對之前寧社的行為不滿,甚至引申到對寧為的不滿,這個時候都不敢在多說什麼了。哪怕是星宇微博也不敢對寧為在大年三十這天的調侃行為,多說一句。
畢竟他是寧芯一號事實上的總設計師,讓華夏在晶片領域再次有了從零到一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