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79 當三月小可愛再發微博

“我去?!光刻技術都不研究了?那這說明大機率是要玩真的了。不過太草率了吧?據說這晶片還是180nm工藝,用在射頻晶片上還好說,立體結構嘛,不算落後,但這工藝要是幾年沒法升級,用180nm技術做CPU、GPU怕是不行吧?這工藝落後太多了,效能咋跟上去?”

“應該不是全部,起碼我們搞鏡頭的還沒接到通知,上層樓的目測可能是華科院旗下搞光刻的研究所。不過無所謂了,既然射頻晶片能直接做出來,應該是會有技術儲備的。說不得其實有更先進的工藝,只是沒必要用而已。我估計主要還是散熱問題,電晶體密度太高,想不明白中間的熱度怎麼散發出來。”

“別說了,有些人牛逼是天生的!我特麼怎麼都想不通,一個搞數學的,他又會演算法,你說他做演算法吧,他還寫人工智慧,你說他是做人工智慧的吧,他現在又進軍半導體,還直接革了老材料的命,你說他做材料吧,他還搞出了新架構,所以,我真的想問問那位寧為大佬,他到底幹什麼的?這特麼才真叫把別人的路都走完了,讓大家都無路可走啊!”

“樓上此言差矣,這並不是讓咱們無路可走,這是直接開條新路,讓我們轉彎啊。也不知道我一大把年紀了,新東西還能學進去不。如果學不進去就慘了,果然時代要淘汰某些人的時候,根本不會提前打聲招呼。

……

對於這些認真討論的人來說,今天新聞那兩分鐘的內容,是真的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飯碗,甚至已經影響到了許多人未來的飯碗。高科技行業一款新技術的革新,可不止是那一條新聞那麼簡單,更不是網路上被熱議那麼簡單,而是代表著一個行業將迎來重新洗牌,甚至可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更迭。

華夏央視新聞報道這條訊息的時候,正是大洋彼岸朝陽升起的時候,當華夏網路對於三維矽通管晶片技術展開廣泛討論的時候,也正是矽谷那些大型科技公司那些大佬們上班的時候。

當他們坐在辦公桌前時,面前的報告都是同一個訊息。

三維矽通管晶片?矽碳異構?CNMD架構?華夏前沿智慧科技研發中心?

真的,太突然了!沒有一絲絲防備。

看到這些訊息的時候大佬們的感覺大概是——昨天晚上到底特麼睡了多久?怎麼有種穿越時空到了未來的感覺?

很快,昨晚華夏央視新聞聯播那短短兩分鐘內容開始被一眾大佬們反覆仔細觀看,當然配文是由最專業的翻譯,將每一個詞都翻譯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證這些大佬們不會錯過半點細節。

荒謬的感覺更甚了……

真的,在這個時代,革命性的新技術、新材料,真的已經很難悄無聲息的出現了。當數以萬計的聰明人幾乎將一個方向做到極致,任何對整個體系的微小改動,其實都是更多的聰明人一起為這一方向奮鬥努力的結果。

在這一過程中,會有許多論文問世,會有許多驚人的發現會引人注意,會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訊息,讓人做足心裡建設,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牽引著世界資本金融市場的注意力,在一大批金融大鱷的操作下,相關概念股利好、利空輪番上演,一個新概念不把韭菜洗上幾回,那都不好意思說這是萬億規模的產業。

但這一次什麼都沒有,就很突然的,成果都出來了。

注意,是成果!華夏央媒的用詞,不是什麼試驗成功,而是直接把晶片造出來了,各項效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雖然許多大佬都很懷疑這個訊息的真實性,但那畢竟是華夏央媒,如果真沒點什麼把握,大機率不會在每天半小時的新聞節目上直接播出來。

最重要的是又牽扯到那個似乎掌握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年輕人的名字——寧為!真的,牽涉到這個名字又讓這條訊息的真實性,多了幾分。

毫不誇張的說,這“寧為”兩個字快成了西方科技圈大佬們的噩夢了。

一幫大佬還在為湍流演算法、為三月智慧平臺頭疼萬分的時候,這小子又開始搞半導體、搞材料、搞晶片了?不對,這特麼是在搞心態啊!

短暫的懵逼之後,這些大企業也開始飛快的反應了過來。當前最重要的自然還是能拿到成品做分析,確認這個訊息的真實性。很快,一道道命令跨國萬里重洋,傳遞到了華夏這邊。

作為擁有世界六分之一人口,且消費力極強的龐大市場,這些大型公司大都在華夏有自己的分公司、研發機構跟負責大華夏區域的高管,這些事情也只能交給在華夏的這些人去做。

第二步就是涉及到晶片的相關公司開始自查各自的專利庫,有沒有關於三維矽通管技術的研究資料、專利、核心基礎專利等等。

為什麼國外的公司更有動力投入大筆的利潤到研發領域?還不是這些大佬們早早嚐到了掌控規則,並躺在專利上吃飯的好處?只要把專利壁壘做得足夠紮實,光靠專利對外授權,躺在家裡每年能賺個幾百上千億的,那不香嗎?

不止如此,如果哪家公司不長眼,威脅到自家的生意了,還能直接透過切斷專利授權,砍斷這公司未來的發展。保證自家在產業內的領袖地位不動搖,為此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最好全世界相關領域的公司都得看他們的臉色吃飯,透過這種方式永久掌握定價權,賺多賺少全看市場跟心情。這樣的舒適圈,誰願意離開?

華夏從來都是這類公司的噩夢。

真的,天知道曾經有多少世界知名鼎鼎大名在市場上撈金能撈到手軟的大公司,就因為華夏公司的介入,最後直接偃旗息鼓,直接走向落寞的。真的,這類的例子太多了。

基本上,任何工業領域,除非華夏做不了,一旦華夏掌握了關鍵技術,總有辦法將生產成本降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緊跟著一場全球範圍內的價格戰就開始了。也許華夏的產品在世界工業領域的評價並不是最優秀的,但卻永遠可以是最具價效比的。

比如當年的盾構機。

德國人就因為高價賣了華夏兩臺盾構機,整個維護保養過程還不讓華夏人參與,嚴重拖累了工程進度,然後華夏咬牙上馬了自家的盾構機研發,等到八年後自家盾構機研發出來之後便沒有然後了,整個世界盾構機價格被砍到對摺還不夠,活生生給打了個七折。

之前品牌享譽世界的盾構機品牌,都開始漸漸悄無聲息。畢竟以前隨便一開口就是幾個小目標的報價,有人張口就是我幾千萬就能賣,買家付個運費就行,這還怎麼玩?

晶片市場其實也是一樣。現在也就是層層的專利壁壘,極大限制了包括華夏在內各國的以矽為基礎的晶片研究,但如果華夏真的能繞開這些公司甚至的專利壁壘,造出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各類通用晶片,這些晶片效能甚至只需要有西方晶片的百分之八十,就足以把那些已經被捧上神壇的半導體企業給幹趴下。

最可怕的還是華夏擁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子消費市場,而且是能夠自給自足的電子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