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互通的!
違背生活規矩的或者電視劇,雖然看起來有點膈應,但未必就不好看。
違背教材的臨床,肯定是不恰當的,但是有時候合理。
陸成說:“你們在教科書上看到骨折功能復位的知識點,有四點。”
“一,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二、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cm;兒童不超過2cm。三、前後成角移位不管,側方移位必須完全復位。四、長骨幹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至少達l/3左右,幹骺端骨折至少應對位3/4左右。”
“那麼,這個骨折,屬於哪一種骨折呢?橫行骨折?還是粉碎性骨折呢?”
“成不成角?”
“有沒有側方移位?”
陸成就是要把手術的過程進行拆解,把它們都拆解成周林立和董珍等人都能夠聽得懂,接觸得到的知識點,再讓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是很有必要的。
這也是陸成在學習手術的過程中,自己會做的事情。
臨床的手術操作,為什麼難?因為每一步操作必然都有它所屬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把操作的標準和操作後的標準都框住了,如果不能學會去跳躍性地思考,不能學會去拆解,那麼就很難學得會。
因為你不知道上級醫生這一步是在做什麼,下一步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成現在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你學會了,知道去用只是框架去套用,去分解和拆析整個手術流程的話,你肯定會發現,其實手術的整個流程,就是所有你能接觸到的骨科基本知識結構的隨機套合體而已!
上級醫師有時候是沒有時間教你太多的,只會告訴你哪一步是怎麼做,至於為什麼,就需要你自己去體會了。
體會,也是有方法的!
陸成並沒有給出答案,因為他相信啊,周林立等人,應該都明白他的意思了。
其實不僅是周林立等人,就連謝建也懂了啊,他雖然是考研黨上岸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就很差,知識基礎很薄弱,能夠考研進湘雅二醫院的,都是乾死了至少好幾十個進了初試的人的,都不會差!
所以謝建馬上就問:“陸哥,那這個病人如果術後不存在以上的異常標準的話,在有髓內釘足夠應力支撐情況下,是不是第二天也能下床活動了?”
謝建來自運動醫學,之前在運動醫學科室,也就是常威隆和朱歷宏那裡待過一個月,雖然現在的骨四科沒有了關節置換,但他也曉得了關節置換的病人,第二天甚至當天下午就能夠下床活動。
為什麼?就是因為關節假體可以給病人提供良好的應力結構,讓他可以去無視已經被截掉的股骨頭!
同理,可以推測得,在骨折病人打了髓內釘後,也能夠有良好的應力結構,也可以快速下床。早期開展功能鍛鍊。
謝建說這話的時候,周林立和彭山泉以及董珍都看了謝建一眼,眼中帶著些許的好奇了。
這便是屬於他們實習生的知識盲區了。
骨科的康復動作和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是實習生不會接觸到的,只有專科的研究生才會去了解得到的,也是不寫進教科書裡面的。
而專科的康復,是康復科都不能參與和無法評估的!只有手術術者與接觸了那一臺手術的人,根據病人自身的條件去評估和設定相應的康復方式!
這就是專業康復的魅力所在。
不過,專業康復師,湘雅二醫院目前還沒有,魔都的幾個大型醫院,都有配備!
陸成聽了,一邊在操作,一邊就笑笑說:“謝建,你這是在給我提難題,還是你自己真這麼想的啊?骨折病人,第二天就下床?”
陸成當然知道骨折病人打了鋼板,下床的時間至少在一週之後,但是髓內釘可以當天和第二天。而且髓內釘的病人,不需要傳統手術所謂的引流管的說法,創傷小,康復快,下床早,這就是獨屬於這個術式的魅力!
“我覺得應該可以。”謝建擺明了自己的態度,因為常威隆給他講過一個道理,就是,不怕說錯,要敢去說,只要不是特別腦殘和傻逼的問題,都可以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