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聽到這些李世民就高興,“不錯不錯!”
心裡很自豪。
從唐初的李世民李靖,李世積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這段時間都是將星雲集。
蘇烈,薛仁貴這些人完全沒有機會嶄露頭角。
“大姨夫,後世有個武廟十哲,進這個武廟的全部是了不起的人。”
“武廟十哲?這個有點意思,都有誰?”李世民很想知道哪些人上榜了,想知道大唐有沒有人上榜。
“姜子牙,張良,諸葛亮,白起,韓信,吳起...”
蕭然說了八個,沒有說李靖李世積。
“其他的可以理解,張良應該算是出謀劃策的謀士,為什麼他和白起韓信這些人一起呢?”李承乾不是很理解。
李世民也看向蕭然,想聽聽蕭然怎麼說這件事。
“武廟是武成王廟的簡稱,而武成王是姜子牙的封號,武廟的建立與姜尚有著關聯,武廟的建立與發展,其實展現出封建制度背景之下,文與武關係的協調與對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漸漸成為正統思想,是統治階級維穩的重要工具。”
“武廟是祭祀良將的廟宇,肅宗統治時期以姜子牙為武成王,改太公尚父廟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彼時姜尚為主神,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十個名將列像左右,稱武廟十哲。”
“姜尚作為武廟的主神,其本身就擁有軍事謀士的形象特徵,他用計謀助力文、武二王,他的軍事韜略推動了後世兵法的發展,這說明武廟十哲並未侷限在率兵作戰的武將群體中。”
“而學習、踐行姜尚思想的張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中靈活運用軍事謀略,雖未創下斬敵略地的偉績,但他作為謀士建言獻策,同樣功勞卓著,有著不可抹殺的軍事貢獻,值得被視為武廟十哲。”
蕭然瞭解的不是很多。
“剛才說十個,可是你只說了八個,為什麼沒有朕?”
啊???
“陛下,肅宗是大唐後面的皇帝,這是他弄的,廟小,你可是大佛。”蕭然笑著說道。
武將再厲害,也是臣,李世民可是君!
有天壤之別!
“另外兩個呢?”李世民心裡認可蕭然說的廟小自己是大佛的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陰陽人的感覺。
“另外兩個是貞觀一朝的,大唐一個時期出了兩個,陛下猜猜是誰?”
蕭然賣了一個關子。
“大郎,你覺得會是誰?”
李世民把問題拋給李承乾。
“阿爺,我覺得右僕射應該是進的。”李承乾第一個想到就是李靖。
“李將軍確實實至名歸!”李世民心裡想的是,李靖能進,自己如果不是帝王,武廟十哲自己也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