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更早日的實現目標,此刻的楚軒,仍舊在加班之中。
“嗯,我知道了,你先好好睡一覺,休息休息,其餘的晚上再說。”
當楚風離去之後,熊巖就拿起了手中的書籍,繼續閱讀,這本書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這本書,講述的是魯國的歷史,作者是孔子本人,據說是孔子以魯國史官記錄的大量材料為基礎,經過了增刪之後的作品。
受限於竹簡,文章的篇幅相當有限,所以,如何用更少的字數記錄儘可能多的內容,是每一位寫書的古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書寫春秋一書的時候,孔子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他定然會對大量的原始史料進行增刪、處理。
結果就是,儘管春秋看上去是魯國史書,但裡面卻包含了巨多孔子本人的思想,這種行為放到現在,那叫私貨。
但又因為春秋本身篇幅太短,所以後人在嘗試解讀春秋的過程中,寫了很多的書籍。比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書籍。
這麼多專業解讀春秋的書,每一種想法都不一樣,結果產生了很多爭議。
而眼前的這份春秋之中,也包含著許多個人註解。
熊巖對於春秋,當然是沒興趣的。此時此刻,他看的是書籍之中的個人註解。這些註解都是鄭玄親自書寫!
鄭玄是北海人,當代大儒,如果這個年代有人評比天下第一大儒的話,鄭玄一定是呼聲最高的那一位,沒有之一。
在鄭玄之前,大漢朝學術界主要分為兩派,也就是今古兩派,這兩個派系很多理念都不一樣,鬥爭了很多年,爭論了很多年。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們最大的差別就是: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
古文經典到底是至高無上還是應該為今所用、為我所用、為當代服務?
到了鄭玄的時候,他以一己之力,把這兩派合一了,完成了大漢朝學術界的大一統。
鄭玄是北海郡高密縣的人,所以,熊巖降臨之後,就獲得了這麼一份來自鄭玄的親筆所書。
據說是鄭玄幾年前前往徐州之時,把很多來不及帶走的書籍,都送人了。其中一本,兜兜轉轉的,如今來到了熊巖的面前。
仁!
熊巖盯著鄭玄寫的這個仁字,發動天賦,一幅畫面很快就出現在熊巖的面前。
這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雖然鬍子和頭髮都是白的,但是臉上卻沒有任何皺紋,身體看上去也很健壯,寬大的衣服下面,是非常健康、勻稱的身材。
腰間配著一柄八面漢劍,從款式就能看出來,這不是那種裝飾用的禮儀寶劍,而是可以真的拔出來殺人、砍人用的寶劍。
這是一個能殺人、敢殺人的大儒。
他拿起毛筆,靜靜的在書籍上書寫著自己的註解,寫到仁這個字的時候,大量的感悟,浮現在熊岩心頭。
“仁者愛人!”
“對官員來說,仁就是一視同仁,真正的把百姓看作是同類,而不是根據親疏貴賤把人分為三六九等……”
“對君子來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仁……”
“對普通百姓來說,仁就是有愛,就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願意伸出手……”
大量鄭玄關於仁的記憶,湧入了熊巖的心頭。
熊巖也有所明悟,大概也只有這樣真正的把仁的理念身體力行之人,才能效仿孔子,有教無類,傳授了數以千計甚至是上萬的弟子。
在這個時代,知識就是財富!
鄭玄能以一己之力,把今古文兩大派系糅合為一,個人知識之淵博自然無需質疑。
他要是把這些知識只傳給子孫,那就是有一個經學家族,可以永久傳承下去的經學家族。
一般來說,這樣耕讀傳家的經學家族,只要統治者還是諸夏之人,還多少要點臉,就不會對經學家族動手。
可鄭玄卻公然招收弟子,公然傳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