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劉辯那天吃壞了肚子,宦官逃走的時候,還在廁所裡努力,然後直接被袁術等人抓住了,那後面還有董卓什麼事兒啊?
“至於貴族共和,從此以後,大漢朝天長地久,這種事兒想想也就是了,完全就是做夢!
“大漢朝武德充沛,可不是弱宋可比!’
“啥意思?”清微直接問道。
“宋朝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以至於一味地打壓武人,同時,透過科舉制,不斷弱化民間武力。”
能透過讀書做官,當人上人,誰還去拼命啊?
到底是拼命更難還是讀書更難?
上了戰場,命就不是你的了!
科舉失敗,你只是抑鬱一段時間,只是難受一段時間,上了戰場殺人失敗,說不定命就沒了。
所以,當科舉制誕生之後,就註定了民間武力必將不斷削弱,能夠不拼命不流血就當官,誰不願意呢?
文教大興的背後,科舉制流傳於世的背後,就註定了民間武力再也強盛不起來。
為什麼漢朝的時候,哪怕是東漢末年,公孫瓚也能吊打草原,曹操也能吊打烏桓,諸葛亮也能吊打南蠻,孫權更是花式吊打山越。
因為漢朝的時候,沒有科舉制,察舉制又只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特權,所以大多數漢人想要往上爬,只能參軍,只能上戰場,只能拼命。
這就叫利出一孔者,天下無敵!
所以,大量漢人,沒事兒的時候就學習軍法,學習軍隊的基本常識,同時努力鍛鍊身體,學習殺人相關的知識。
所以,以北軍為骨幹,瞬間吸收十倍民間勇士,稍加訓練,戰鬥力就強悍的不像話。這就叫武德充沛!
而到了宋朝,地主們的兒子,不在辛辛苦苦的鍛鍊身體學習殺人知識,磨鍊砍人技術,而是捧著本書苦讀。
“結果就是,宋朝的時候,民間的百姓,不瞭解軍事常識,也不會正確的砍人,民間的地主兒子,也把精力投入了讀書之中。
沒有地主的兒子(良家子充當基層軍官,沒有大量善於砍人的普通百姓充當底層士卒,面對有組織的軍隊,就只能被活活打死,任何反抗都做不到。
“所以,宋朝的家族,只要族裡沒有進士,然後就會被朝廷用各種各樣的經濟政策,一次次的搶劫家產,最終直到破產為止。”
“比如和買制度,朝廷隨便給個價,就要收購價值好幾倍甚至十倍的產品,敢不給就把你送到大牢裡
“朝廷光明正大的搶他們的錢,他們根本就沒法反抗。可是大漢朝呢?世家也好,豪強也罷,手裡都是有私兵的。你前面宣佈要搶劫他們,他們後面就敢帶著私兵,裹挾百姓,直接起兵造反!’
“啊,這豈不是說,貴族共和保大漢的底層邏輯都是錯的?”清微張大了嘴巴驚訝的道。君主立憲,貴族共和保大漢的底層邏輯有兩條。
第一條是天子讓權與貴族議會,以此吸引全天下的世家豪強,把他們全都圈進來,以後有什麼事兒,都在這個議會里面鬥爭就行。
第二條則是對於那些鬥爭失敗,沒法繼續在貴族議會里面立足的貴族進行清算,直接想辦法奪取他的田產、財物。
到時候財物歸貴族所有,田產歸朝廷所有。
然後,朝廷就能拿著田產,去分配給那些失地農民,緩解人地矛盾。
而貴族們獲取了財物,也算是有所收穫。
透過不斷清算的方式,不斷的緩解土地矛盾。
這才是扶保大漢的關鍵所在!
可是聽林二這麼一說,清微才發現,楚軒提出的貴族共和保大漢完全就是隻存在於紙面上的理論,沒有實際操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