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追求,其實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只是每個人的發展際遇都不同,導致了每個人的選擇也不同。
如果高大全有逐鹿天下登頂九州的機會,他也不會放棄。
但是經過高大全理智的分析,他百分之一萬的確認,在這個世界他做不到一統九州。
所以,他很明智的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其他人也是這樣。
沒有天生就淡薄名利的人,無非就是有些人經過分析,確認追求名利所付出的代價是他們不能承受的,所以他們才甘心退居幕後,“淡薄名利”。
包拯不僅是一個文人,他還是一個當朝二品大員。
再進一步,他就能晉位宰相,執宰天下。
到了這個級別,若說包拯沒有一絲雄心壯志,是不現實的。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包大人這一次仗義出手,高某不敢保證包大人能夠做到了卻君王天下事,但是贏得生前身後名,高某一定盡力。我高大全從不虧待朋友,虧待朋友的人,最終也不會再有朋友。”高大全認真道。
包拯撫須的手有些發顫,他是激動的。
他本來已經夠高看高大全的了,但是現在發現還是低估了他。
朋友,或者說盟友,這個詞的意義,被高大全無限放大。
包拯知道高大全是做給別人看的,但是包拯不能否認,在高大全這樣說也這樣做的時候,他內心也有一絲感動。
兩人本來是完全的利益結合關係,卻因為這一首詩,這幾句話,產生了更加複雜的獨屬於男人之間的交情。
這就是朋友之誼。
包拯知道,今日過後,他必然會名揚天下。
高大全一樣會義氣千秋。
沒有失敗者,這就是高大全所追求的。
他會讓自己所有的朋友都越來越好,只有這樣,他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李清照則是雙眼發亮,其實剛才高大全所作的那首詩並不能讓她動容。
雖然那首詩在風骨上可以說無出其右,但是不管從韻律還是從文學角度看,其實都算不上上品佳作。
李清照真正欣賞的,是剛才高大全說的兩句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第一句話表達的成就,她和高大全都達不到了。
但是第二句話所表達的成就,她也在努力當中。
慶功宴畢竟是慶功宴,雖然太后的壓力還是難以避免,但是酒酣耳熱之際,太后也就被暫時拋在了腦後。
李師師長袖善舞,在一眾賓客之中游走,絲毫不見侷促。
高大全沒有李師師這種本事,他重點還是放在包拯和李清照身上。
包拯這條線,他是不打算斷的,不僅不打算斷,他還希望包拯能夠更進一步,以便在朝中成為他的援手。
而李清照,他就更要慎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