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澄清和別人追問之下澄清,取得的效果那是兩碼事。李智雲在等那些世家大族上鉤。果不其然,他最終還是等到關隴人主動拜見他詢問這件事情。關隴人的處境每況愈下,有錢是肯定的,有榮譽也是肯定的。畢竟帝國到目前為止也就兩代皇帝,關隴人作為帝國建立初期出錢出人的大股東,吃紅利也夠他們吃不少的。可關鍵是,他們沒權力啊。
他們都是董事長,但是董事會已經被皇帝解散了,所有董事的資本也被皇帝拿捏的死死的,帝國上上下下的人員物資全部都在皇帝手裡邊,關隴董事們只能每年拿錢,不能在公司掌握實際權力啊。他們現在急需尋找新的機會。
沒人知道關隴人和皇帝談論了什麼,只知道沒過多久,關隴人忽然表示願意無償將各家關中九成田畝全部交給朝廷處置,並支援朝廷在關中實行攤丁入畝制度。獨孤家、竇家、於家、長孫家等家族另外表示,巴蜀漢中一代的七成田畝,他們也願意交給朝廷,並且同樣全力支援朝廷在巴蜀漢中實行攤丁入畝。
訊息傳開,朝野動盪。很多人都以為關隴人集體發豬瘟,不然不會做出這麼離譜的奇葩事情。然而,他們很快就明白關隴人這次為什麼這麼慷慨。
先,皇帝將於志寧提拔為民部侍郎,然後又讓他獨立主持關中攤丁入畝之事。後,戴胄因為年邁的緣故,告老離開,李智雲立即讓于志寧檢校納言,代相國之職。
大臣們明白了,關隴人這是在和朝廷做交換,低頭啊。
戴胄辭職沒什麼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年紀不小了,已經撐不住案牘勞形。李智雲對他很是大方,官職勳爵都給他很高,又賞賜他大量金銀財寶,還給他隨時入宮面見自己的令牌,同時又提拔他兒子當官,給足他面子裡子。順便,還告訴他,叫他不用修墳墓了,將來死了,先薄葬,然後等李智雲也嗝屁了,就把他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除此之外,凌煙閣在這兒是沒有了,有的,是麒麟殿。用李智雲的話來說;朕之麾下,皆文武麒麟才也。
關隴人的交換不止於此,直到十年後,一個名叫獨孤承信的少年將軍在粟特打下拔漢那的小石國,被皇帝封為‘石國公’,允許他在那裡擁兵自立,但必須給當地的李唐宗室大王上供之後,大臣們才恍然大悟,皇帝允許關隴人在萬里之外建國。雖說必須要給當地鎮守府的李唐大王上供,但那也是一國之主啊!
然後,天下各大世家,紛紛有樣學樣。此乃後話,不必細表。
李智雲給分封制定下的藍圖是這樣的。
首先,最高階別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帝國的存在。帝國的疆域,東至大海,南至林邑,西至西域疏勒故國,北至安加拉河。此外,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那個島,吐蕃,琉球等等,後世有的,全都有,沒有的,還有。北邊要不是實在太冷,沿線直接會推到北極。畢竟,現在草原上的人已經全部是唐人了。
次一級,李唐宗室大王。他們會在帝國的疆域之外,建立一個個諸侯國,拱衛帝國。他們可以不向朝廷進貢,但是他們不能踏進帝國疆域半步,如果沒有帝國皇帝的命令,諸侯國大王只要踏進帝國疆域一步,形同謀反。
當然,這個制約,只在帝國皇帝還是姓李,還是李智雲子孫的情況下有效。如果有一天,老李家的不肖子孫把家敗了,外面的兄弟要進來重振大唐,那就沒掣肘了。
再次一級,功臣。
這三個級別,逐層而下。他們會以各種職務,以星羅棋佈的方式最終密密麻麻的佈滿所有殖民之地。李唐的宗室大王,在殖民地屬於最高一級,下面的功臣,世家,建立的一個個莊園,允許他們掌握一定私兵,但是他們必須按時給李唐宗室大王上繳稅賦。除卻不準使用唐人做苦工之外,奴隸什麼,隨便。至於稅賦,人頭稅。
換而言之,李智雲將過時的,但是於世家有益的政策,允許他們在殖民地上隨便玩。至於最後會有多麼殘忍,那就不是李智雲能管到的事情了。想讓別人心甘情願的出去幫你經營,不給好處,別人怎麼會心甘情願。
說實話,李智雲還想做的更多,但是不行,時間還不夠,帝國積累的還不夠,只能一步步來。讓兒子們出去建國,不代表李智雲不照顧太子了,他將整個北方那廣袤到無邊無際,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土地留給帝國,將半島,將倭國,將來全部納入帝國統治體系,就是要打造完美的海防線。
當然,還有南方,南方也在帝國的經略範圍之內。西域那邊,帝國實在是鞭長莫及,必須要讓人自發的在那邊一直向西打下去,甚至是打到最西邊。
李智雲後幾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開海,開發南方,打倭國。這三件事情中,倭國最好解決,劉仁軌後來奉命駕駛鉅艦,一舉攻破倭國王城,把那些矮小的倭人全部抓捕回來當奴隸使。而李智雲也授意劉仁軌在島上尋找金銀礦,最終引得大量淘金者前往倭島,大量充實了人口。
開海也好弄,李智雲給自己的任務很輕鬆,他只需要不斷完善海圖就可以,然後逐步派人出去佔領島嶼,開墾土地。
只有開發南方最困難,因為氣候,因為水土,整整讓他奮鬥十幾年才初見成效。
人生回顧之時,李智雲忽然發現自己開的盤子實在太大,然後很猶豫的問太子能不能把握的住?
太子回答,他可以。
李智雲相信他,畢竟太子是他一手教匯出來的。後來的李承昭在繼位之前,先是皇帝出去巡視天下的時候,他監國。後來皇帝遷都洛陽的時候,他負責鎮守西京,管理工坊。大抵上,李承昭在當太子的數年裡,做過很多事情。
出征,監國,研究科學,開辦大學,主政南方,巡視高句麗故土等等等。軍中,朝廷,皇帝基本上全讓他涉獵。同時,科舉大考也讓他來主持,讓他全力拉攏人才。
當皇帝年事已高,選擇退位當太上皇的時候,那一天夜裡,皇帝對太子說;為父最後幫你一次。
然後,一批勳貴慘遭貶謫,另一批罪孽深重者直接被殺。那個時候,跟著李智雲打天下的老兄弟們早死的差不多了,李智雲根本不在乎。
殺完之後,皇帝又讓朝堂上,一直以來和太子不對付的,站在自己這邊的大臣告老回家,將大量的位置讓出來,給太子,讓他去提拔自己的心腹。
皇帝對太子說:“衣冠禽獸者,非一朝也。”
然後,佝僂著身體,牽著太子,把他摁在帝座上。
“你現在是皇帝了,代替朕,好好照顧百姓們。”
之後,皇帝去太原了。
因為他女兒晉陽公主是晉陽大學的校長,他去那兒幫襯一把,順便寫寫知識點,趁著他還沒昏頭的時候,能寫多少是多少。
李承昭羽翼豐滿的時候,皇帝有時候難免敲打他,漸漸的就演變成皇帝的大臣針對太子的心腹。歷朝歷代都這樣,李智雲和李承昭這對父子也沒能免俗。不過好的一點是,李智雲很反感這種事情,除非太子做的事情不對,不然太子怎麼跳,他都不怎麼管。
而太子,則根本不在乎,他和他老父親關係不是那些大臣能挑撥的,更有楊皇后在其中說話,一家人根本不存在隔閡。
貞觀四十八年,李智雲退位做太上皇,直接把皇位給太子,太子心裡更是感激。因為呢,他的老父親一把年紀居然還能騎馬打獵,身子骨不要太好。這要是李智雲一直做皇帝,李承昭覺得自己有的等。
李智雲是懶得做皇帝了,因為是真他娘累,做五十年皇帝湊個整數,他覺得行了。主要是做皇帝這些年越來越沒意思,老人一個接一個死,新人一個接一個來,他年紀又大了,實在不想勾心鬥角,太累。
何況,繼續做皇帝,太子萬一沒活過自己怎麼辦。
實際上,太子李承昭登基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