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的光源結構不同,量子糾纏光源中所要應用的光源結構,是非常精密的。
但就是這精密的光源結構,卻需要消耗非常大的精力去設計。
王相武實驗組中的核心成員們,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這這上面。
而透過這些天的耳濡目染。
徐佑的進步也是非常的快。
從一開始對這些知識的一片空白。
到逐漸開始掌握,最後甚至還能提出一些不錯的個人想法。
終於,在大家多日的努力下,新光源結構的設計完成了。
而有了菁華費清實驗室的支援,微納材料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在完成了光源結構的加工之後,新一階段的實驗正式開啟了。
這一次的實驗過程,依然沒有那麼的順風順水。
首先大家遇到的一個難點,就是腔模與量子點之間的對準問題。
因為微柱對劈斷的腔模,需要分別對準量子點的激子線和雙激子線。
這在實際實驗操作中,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好在,透過多次的實驗後,還是得到了很少一部分的理想資料。
“在理想狀況下,收集效率相比之前還是有很大提升的,最高可以達到12%左右。”
在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實驗之後,實驗組得到了新的實驗資料統計。
雖然相比上一次實驗,這一次算是一個相對成功的實驗了。
但客觀的說,這樣的結果,也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因為實驗操作過程難度很大,讓光子的收集效率,處於一個波動較大的情況之中。
這樣的方式,實用化的意義是並不大的。
也只能說,是一項勉強可以交差的研究成果而已。
身為這個專案的領頭人,王相武自然不會滿足於這樣的結果。
“這樣,再嘗試一下其他的微納結構材料,看看能不能有更理想的效果。”
在這之後,實驗組也分別嘗試奈米線、微透鏡等其他微納結構材料。
但可惜的是,都沒有得到特別理想的實驗現象。
其他的微納結構材料,雖然有些在對光子的收集效率上,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但因為它們缺少明顯的腔增強效應,對於光子對的糾纏保真度,以及不可區分性的提升都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