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臉都不要了啊。
收到了華夏的回覆之後。
白頭鷹也只能無能狂怒,對我們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並威脅將我們在ITER專案中除名。
對於這個“威脅”,我們並沒有感到任何的恐懼,反而還有點兒想笑。
因為ITER專案,本來就是一個實驗性質的專案。
ITER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氘氚放電自持300~500秒,預期功率到500MW。
即使達到這個目標,整個核聚變裝置,也是沒有任何商用價值,並且是一個終將拆除掉的專案。
要不是因為我們承擔了專案中的重任,這個組織恐怕早就已經提前解散了。
既然我們已經實現了全自研技術的重大成功。
ITER對我們的意義,已經是小之又小。
結束了第一次非常成功的實驗之後,徐佑繼續帶領著整個專案組,向新的目標發起衝擊。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認真總結第一次實驗,並找到在實驗進行到兩千秒之後,各項資料開始出現波動的原因。
雖然資料的波動範圍不大,仍處於安全的範圍之中。
但相比前兩千秒,這樣的波動還是存在一定的隱藏風險的。
另一個事情,就是開始進行強化版“東日”的設計。
初版的“東日”可控核聚變裝置,捨棄了外部的磁體,僅僅依靠內部等離子體產生的磁場,進行對自我的磁約束。
這讓裝置的體積小了很多,但與此同時,磁場相對沒有那麼強大。
在放電功率上,甚至沒有超過傳統的託卡馬克裝置。
但如果再加上外部的磁體,讓兩個磁場能夠正向的疊加的話。
裝置對於內部等離子體的約束能力,將更為強大。
這樣一來,裝置將可以實現更強烈的核聚變反應,放電功率也將更高。
接下來的時間裡,“東日”專案組針對這兩個任務,進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這兩項任務看起來並不複雜,實際進行中卻是充滿了挑戰。
即使在磁約束的作用下,裝置內壁材料的溫度遠在熔點之下。
但長時間的高溫,也會讓材料出現一些微小的性質變化。
這樣的小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另外,在磁場的疊加上面,如何讓兩個複雜的磁場能夠很好的配合,對大家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為此,徐佑多次利用大腦模擬模擬的技能,對整個過程進行著模擬。
但受到自己腦力的限制,在一些對計算要求非常高的地方,以徐佑現在的腦力,還很難在短時間完成龐大的計算。
有了之前的教訓,徐佑並不敢再輕易的去突破自己的極限,超負荷使用自己的腦力了。
這個時候,徐佑想起了那個計算能力極其強大的海島人工智慧。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