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黃義明富貴還鄉
劉惠恕
且說黃義明為視察他幾位徒兒的封地,整整南巡了兩年多時間。終於有一天黃義明南巡視察歸來,趙鳳英攜六部尚書均赴好古城碼頭迎接。黃返好古城後,免不了在邦主議政大廳再次召集邦會,聽取趙鳳英及六部尚書彙報告別後情況,以及述說自己南巡所見。會上,黃義明對於趙鳳英的成長及能平穩主持邦務,表示讚賞,亦勉勵六部尚書能為國盡職。
日子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黃文明南巡歸來已一年有餘。終於有一天,黃義明收到了康熙皇帝的飛鴿傳函,雲三藩之亂已平,劉宏業已完成《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在岳墳前的勒銘工作,並已完成靖南王府與徵南將軍的修建工作,敬請黃老前輩富貴還鄉,並請檢視朕是否有背前約。
黃義明知曉自己返自中原的時間已到,給康熙帝回了一封簡函,表示即日啟行,並將回鄉所攜人員數相告。
一日,黃義明在所召的六部尚書、各軍將領、各城城長聯席會議上,宣佈了自己即將返鄉探親的訊息。黃義明並告誡屬下在自己回中原後,對於原已與五倫邦建立聯姻關係的諸友邦,不得再以主邦名義接待,而只能以平等之禮接待;如有進貢,則要求其一律送中原大清王朝,因為清廷已平定三藩之亂,中原已無戰亂。黃義明又要求五倫邦每年以藩邦之禮向大清王朝上表稱臣納貢。
黃義明昔日弟子、六部尚書、各城城長一併勸黃義明不要返鄉,並雲:逆倫邦初滅,邦主正率屬下共建大同,此事為南洋百姓所仰,邦主一走,偉業何以為繼?黃義民取出康熙帝來函請眾人過目道:我不能不走。諸位知曉我是誰?吾乃李晉王末徒,李晉王誓死反清復明事為眾位悉知。李晉王反清兵敗,歿身孟臘。兩年前我南巡過孟臘,欲給師墳上香,發現晉王墳已被清廷禮遷至順天蘆溝橋西湖家港。吾驚問當地父老原因,回覆是自李晉王去世,每年清明聚於其墳頭悼念人群,少則上千,多則數萬。西南各族均奉之為神,過其墓必摩頂禮拜。清廷為防南明餘部及西南民眾借吊念李晉王,聚眾反清,特禮遷晉王墳重葬。諸位可想,皇上防範死人若此,而今我在南洋立邦,實則一國,人口數千萬,振臂一呼,兵員可達數十萬。我如不回內地,當今皇上豈會心?且我赴南邊之初,系因與皇上有約,由我擒殺盧逆桂生,取回《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而皇上則踐諾行“滿漢一體”政策,重修岳墳,在墳前勒銘《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並皇上手書責罵奸臣秦檜詩。現皇上已踐前言,我豈能有違前約?如我拖延不行,或因讒言起猜,兩國交鋒,百姓塗炭,又豈是我下南邊的初衷?
眾人知不可勸,只得晚間設宴為黃義民餞行。黃義明在宴會上宣佈:己行之後,全部邦務均由副邦主趙鳳英代掌。自己僅帶家人兒黃志和、兒媳嶽淑均、兒媳下南邊助戰時所攜同裡三位先鋒副將王志平、趙誌喜、餘志豐並鄉兵一千人返鄉。野人山本帕山寨交嶽小娟、楊三槍駐守。而嶽淑均組先鋒軍下南邊時,實帶兵二千人,何以回故里時僅有千人呢?原來所缺兵額,均戰死人數,實今人不勝哀傷,這應了一句“回來征戰幾人回”的話語。黃義明又要求自己出好古城時,除副邦主趙鳳英、自己所授徒兒二軍主將錢壯壯、三軍主將關向雲、六軍主將周潁以及六部尚書外,餘人不得相送。
為怕自己出城之事驚動好古城百姓,黃義明命令隨行人員明晨四更起床,走東門出城。但令黃義明始料未及的是:他率眾出城時,發現從邦主議政大廳直至好古城東門外,道路兩邊跪滿了好古城數十萬民眾及守城士兵,甚至連養老館中的孤老們都一齊出來了。換一句話說是:好古城內數十萬民眾,四城的守衛士兵們,除不會走路的兒童以及躺在床上不能動的老人外,幾乎都出來跪地相送了。眾人口中齊呼:邦主留步,隨即磕頭不已。見此情景,黃義明縱使是鐵石心腸,亦不能不下淚。他騎於馬上四處向送行人群作輯道:鄉親們請回,我返鄉僅是探親而已,家父已是耄耋之年,我需盡人子之責,陪老父共度餘生。數年後家事了結,我還會回邦來探望鄉親們。
黃義明言畢,好古城民眾仍跪地不起,哭聲震野。由此足見好古城民眾對黃義明擁戴之深,實出心底。當然他們也有充分理由表達對黃文明的由衷感謝。因為五年前好古城經盧桂生屠城,一片凋零,僅餘婦女、兒童與老人。是黃義明臨此,樹起反對逆倫邦的大旗,拯民於水火,好古城才重新成為一座民眾阜集,欣欣向榮的邦城。
送行隊伍直至東城門外,黃義明對隨行四徒及六部尚書說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各位請留步。又對趙鳳英說道:老大,我已經把管理五倫邦事務的大權交到你手中了,望你好自為之,我還是哪句話:如遇有疑難之事,可多與六部尚書、各城城主、你的師妹們以及諸將們協商。你主持邦務時,切不可以女皇自居,專斷獨行。要知道我邦的六部尚書、各城城主等,都是明清代際由中原流入南邊地區的豪傑之士,你遇事能與大家多協商,就一定能創立出與中華古來歷朝不同的新型君臣關係,保證我邦事業經久不衰。此外,你要有容人之得,切不可因一點不同政見,打壓對方。近在眼前的教訓是:大明有二百七十年天下,何以至崇禎皇帝手中亡國?這是因為其心胸狹小,猜疑成性,容不得臣下一點微小的過失,輒施重刑。孫傳芳因失襄陽,憂懼而死。袁崇煥守京師有功,卻因中皇太極反間計,被凌遲處死。崇禎赴景山上吊前,在宮中留給李自成的信是:我手下大臣皆該殺。他的意思是:明政權之失,是因為群臣背叛了他,他卻不反思自己作為皇帝,是如何對待群臣的,可謂可笑之極。
黃義明言畢,趙鳳英說了一句:謝師傅教誨。黃義明隨即向送行的四位徒兒趙鳳英、錢壯壯、關向雲、周潁以及六部尚書張萬祺、程好義、孫員外、楊忠良、楊展雄、趙員外一一拱手作別,眾人一齊拱手還禮,頓時淚下。
隨後黃義明領帶隨領行人員絕塵而去,時東方微曙,塵土飛場,走了很遠,黃義明回首相望,發現城門口仍立著眾多相送者目送黃義明遠行。黃義明只得轉身再度向東門外送行人員揮手作別。
長話短說,且說黃義明終於有一天沿著自己由中原出鎮南關、赴南邊的道路,重新回到鎮南關前。此時大清徵南將軍劉宏業、鎮南關守將雷震天早已奉康熙帝詣令,在鎮南關下恭迎黃義明一行的到來了。雷震天傳達康熙皇帝領的詣令:凡黃義明所過州郡,地方官府都派兵護送,直至浙江餘姚的鎮南王府。黃義明無奈,只得聽從地方官府的安排。
一日,黃義明一行終於重臨杭州府,而浙江提督陳世凱與杭州知府張印立,早已在西湖邊恭迎。根據黃義明與康熙帝的前約,將瞻仰岳墳前《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刻銘以及康熙帝斥責秦檜賣國的詩碑,最後是給新修的岳墳進香。
步入嶽王廟,黃義明一行見岳墳故址已修緝一新。而這一景象,黃義明兩年前來岳墳地宮祭靈時,實際已見到,而康熙帝斥責秦檜賣國的詩碑,黃義明當時也已見到。所以黃義這次赴岳墳,主要是想見一見《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在岳墳前的刻碑。
來到岳墳前北側的碑廊,黃義明果然發現自已兩年前臨此所見的幾塊白碑,已銘刻上了《嶽武穆手書諸葛武候前後出師表》。在嶽武穆書碑前,黃義明一行均感受到了武穆王英風浩氣,軼群絕倫的書法藝術,更感受到了嶽武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忠毅不屈之氣與誓掃風塵之概,無不由衷感佩。
而在《嶽武穆手書諸葛武候前後出師表》書碑邊側,則矗立著康熙帝所書《暮春三月御筆》的御碑,詩的主題是斥責秦檜奸佞誤國與讚頌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全詩為:
陣戰曾輕兵法常,紹興亦委設施方。
操戈不謂興張俊,納幣終成去李光。
何事書生叩馬首,遂教名將飲魚腸。
至今人恨分屍檜,宰樹餘杭萬古芳。
康熙皇帝的字倒是寫得鐵鉤銀畫,中規中矩,不失帝王風骨。黃義明隨行人員看罷康熙皇帝的詩碑,對於詩中“納幣終成去李光”一句不解,問黃義明是何意?黃文明回答道:“李光”實指漢飛將軍李廣,因皇上寫的是七律詩,此句末字要求用平聲韻,而廣字為仄聲,皇上是以更“李廣”為“李光”,詩句意指秦檜因受到金人的收買,而殺害了岳飛。眾人不解問道:為了寫詩押韻,豈能將古人的名字隨意更改?黃義明笑道:這是皇帝的權力,你們豈不聞皇帝講話即金口玉言,為寫詩改一下古人名字,又有何妨。眾人聽罷皆笑。
黃文明一行看罷碑文,又到岳墳前跪拜上香。出園後黃義明對陪同浙江提督陳世凱與杭州知府張印立說道:當今皇上如此重信,是以能完成華夏一統大業,使四每威服,草民無比欽仰。請轉告聖上,草民誠惶誠恐,務請代轉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