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文蘭殖民

在羅斯季斯拉夫離開之後,新生的文蘭王國在花費幾年鞏固好自身權力之後,他們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

這場探索的規模非常大,文蘭王國四分之一的男丁加入到了這場探索之中,他們或是沿著羅斯季斯拉夫的道路再次前行,或是前往未知的領域,而探索的結果是可喜的。

文蘭人得以搞清楚了他們所在的這片大陸(北美大陸)的大致地形分佈,他們把北面的大湖稱為索恩蘭(五大湖),大陸沿岸平原被稱為朗格納蘭(大西洋沿岸平原),森林地區被稱為斯科姆蘭(東海岸森林地區),那片讓每個美洲探索者萬分驚歎的遼闊大地被稱為格拉斯蘭(大平原),南方的大河地區被稱為佛德蘭(密西西比河),西部山脈就是赫基蘭(洛基山脈),西南一望無際的荒原和沙漠被稱為歐肯蘭(德克薩斯)。

至於北方的荒蕪大地和破碎冰島,都被統一納入馬克蘭和赫爾蘭的範圍裡。

而對於大陸本身,他們稱為亞美尼加,這是羅斯季斯拉夫留下來的名稱,不過也主要是在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使用,舊世界依然叫此地文蘭。

這場探索足足花了文蘭王國二十年,但瞭解到了這片大陸上的地理分佈與人口高低,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文蘭王國定下了接下來的探索基調。

王國將會把大陸發展的重心放在索恩蘭(五大湖)地區,這裡雖然寒冷,但是土著人口稀少(易洛魁人得13世紀才來),對於當下的文蘭王國來說,向著這個方向開拓無疑是穩妥的。

這些年,由於羅斯季斯拉夫的傳奇經歷以及留裡克家族對文蘭物品的熱愛,前來文蘭碰運氣的人也越來越多,做生意的亡命徒也不少,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甚至出現了被稱為“最後的維京移民”的移民潮,許多異教徒、不滿王權者和意在追求傳奇事業的北歐人踏上了前往文蘭的旅程。

由於來往的增多(雖然總數看還是超小),北方得以形成了一個穩定航線,冰島格陵蘭赫爾蘭(巴芬島為首的群島)馬克蘭(拉布拉多半島)文蘭,這條路線比起開拓者們當年不知道安全了多少,只要不運氣太差遇到大西洋風暴,那就基本上是安全的。

雖然說這條航路依然危險不小(因為中途好幾段航程太長,容易遇到風暴),但利益還是促使著許多商人的到來,由於留裡克家族在整個歐陸建立起來的聯姻網路,這個家族自羅斯季斯拉夫開始的對美洲物品的熱愛——比如毛皮和各種珍寶——也散佈到了整個歐陸,造成了一個對美洲商品需求巨大的市場,只要敢去美洲把東西運過來,你就有得賺。

商業傳奇故事更是激勵了各路亡命徒前往美洲,1155年,一個英格蘭商人在文蘭獲得了一枚藍色琥珀原石,他把這東西帶回歐洲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新繼位的腓特烈皇帝直接用一座城市加伯爵爵位購買了這塊藍珀,這藍珀也值這個價錢,因為現在世上擁有藍珀的就三個人:羅斯大公、東帝國皇帝和大宋皇帝,它是整個世界的君主都會瘋狂追求的寶石。

這直接促使了又一波貿易潮和移民潮的開始,只不過他們根本找不到藍珀,因為那玩意產自非常南方的多明尼加,羅斯季斯拉夫和那個英格蘭人獲得純屬僥倖,但他們至少可以倒賣毛皮,那些達官貴人願意出高價錢,這一趟至少不虧——這也是為什麼參與到這場貿易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

北方航路甚至促使原本無人在意的赫爾蘭和馬克蘭出現了城鎮,這些小城鎮成為了這個北方航線的重要補給點。

1160年,在準備了很久之後,人口達到了兩萬人的文蘭王國開始向大陸挺進,利用這些年已經北方沿岸修好的據點,他們透過河流順利跨越了斯科姆蘭(東海岸森林地區),開始在索恩蘭(五大湖)沿岸建立城鎮,發展農業。

索恩蘭一開始是用流放囚徒進行建設,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正經移民也漸漸跟入,到1200年,索恩蘭人口超過一萬,這片區域主要是作為了文蘭王國的林場、漁場和牧場。

文蘭王國對這片區域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這一區域沒有多少原住民分佈,那些弱小的部落很快就被納入到了王國中,王國用不著把太多資源投入到防禦上,短期內就可以產出給文蘭本島,而且隨著索恩蘭建設的加快,來自文蘭的移民也在增加,畢竟不管怎麼說,文蘭還是太北了,南方還是暖和一些的。

文蘭王國在索恩蘭的聚居點都分佈在大湖和河流的周圍,大湖和河流成為了王國控制這片區域的重要途徑和交通方式,在大湖之外,那就是蠻荒大地。

隨著大湖的開拓發展,統治文蘭的奧瑞後人(即帕洛梅特家族,意為開拓者)決定,隨著索恩蘭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把首都遷移到索恩蘭去,那裡顯然更適合人類居住,更適合成為一箇中心。

在對待原住民上,文蘭王國保持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除了進軍索恩蘭短時間內征服當地弱小部落外,文蘭王國和原住民的衝突最多是小規模戰鬥,大部分時候雙方都很和諧的互相貿易往來。

文蘭王國很珍視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優勢,一直以來,為此他們極端的把鐵匠都集中在文蘭島上,從舊世界帶來的牲畜也集中在那裡,只對大陸出售鐵器和被閹掉的牲畜,但這樣的嚴防死守也只防了一時,最終東西還是流失了出去,而見狀文蘭王國也放開了這些。

不過他們依然保持著技術優勢,由於北美的寒潮,維持現有文明已經是移民和原住民的頭等任務,新技術發展是需要浪費那個資源的,而對於在北美的前現代社會來說,他們浪費不起那個資源,而文蘭王國由於可以接受來自舊世界的移民,因而得以保持他們的技術優勢。

不過保持和舊世界的聯絡帶來得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新的玩家極可能參與其中,從舊世界而來。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毀滅了君士坦丁堡,而這直接就導致昔蘭尼加的威塞克斯家族對復國的絕望,他們知道接下來拉丁世界的資源都會投入到那裡,而耶路撒冷自身難保,他們的復國基本上不可能。

而此刻他們自己也面臨著巨大危機,阿尤布王朝的軍隊已經開了過來,昔蘭尼加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逃亡到巴勒斯坦的沿海城鎮,那裡非常歡迎東方的公教徒,威塞克斯家族到最後只有一萬人依然願意跟隨著他們。

時任的威塞克斯國王埃德加三世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決定像是祖先那樣,去遠方尋求新土地,而且他還會帶上那繼續忠誠跟隨的一萬人。

1213年,埃德加與阿尤布做了一個交易,他們會交出昔蘭尼加,但是阿尤布需要提供足以讓他們離開的船隻,而知道可以順利接手這一切之後,阿尤布自然康慨的提供了大量船隻,讓公教徒們就此離開。

埃德加的艦隊接下來橫穿了整個地中海,他們選擇的目標是不列顛,但他並不是想打回故國,實際上,他去了蘇格蘭,在1214年到達了這裡。

蘇格蘭和威塞克斯家族有著聯姻關係,因此蘇格蘭國王給了埃德加的人一個臨時安置地,艦隊比起出發時損失了不少人,但這個人數很快就被補充了上來。

由於威塞克斯家族一向在不列顛享有很大名聲,畢竟那可是開闢新英格蘭的海外之王,哪怕是丟失了埃及,在不列顛依然有很多人前來投靠,而且如今英格蘭正在那位無能的失地王統治之下,他的治下國家混亂不堪,還不斷丟失土地,這導致許多人決定加入威塞克斯家族的遠征。

是的,遠征,威塞克斯的埃德加意在文蘭,眼下的歐陸,也就只有那個地方才能夠讓他們這樣的失地者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