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的安排是巖子規劃的,但詳細的旅遊計劃卻是西掘寫的。
在長谷寺遊覽了紫陽花海、古建築、山間景色之後,他們在附近一家名字叫做“飛鳥”的飯店吃飯。
大家看著選單點了蛋包飯、牛肉飯、炸豬排飯等,小吃的話則是點了炸蝦、薯條、魚糕、雪球。
可是就像早上一樣,吃飯的時光也格外的煎熬。
“等上齊了再吃!”坐在石良平旁邊的西掘監視著石良平,“我們要拍照。”
石良平在一旁看著溫度逐漸冷卻下去的蛋包飯,眼神逐漸鹹魚下去。
參觀寺廟要拍照,吃飯也要拍照,這是旅遊還是來拍照的啊?
以前他蠻羨慕那些女生的生活的,畢竟從朋友圈的照片來看,感覺她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現在一起去旅遊,他卻感到深深的索然無味,
在她們眼中,彷佛旅遊的意義就是拍照和打卡,去一個地方拍上上百張照片,然後再從其中精挑細選出幾張最好的,
這些照片放到社交平臺上面,就成為了她們炫耀的資本。
可是旅遊本身...不應該是...體會不一樣的生活嗎?
丸橋坐在他旁邊,在安靜地觀察自己拍攝的建築,其實她從一開始就和巖子一樣,幾乎沒有拿起手機拍照。
她拍的很多照片都是那些古建築的,大概是要當做寫作素材。
“丸橋,你的還沒有拿給我看呢。”石良平撐著下巴,“你不是說要我當助手嗎?”
丸橋點點頭,“可是這是在外面旅遊嘛,不好乾正事。”
石良平思索起來,給出了丸橋之前想要的答覆。
丸橋之前是擔心自己的文筆過於華而不實,那麼她也就是要精煉自己的話語。
“丸橋,那你可以研究一下海明威的書唄,像海明威一樣把句子精煉下去。”
海明威的書按照現在的人們來看,其實並沒有大部分文學書籍吸晴,哪怕是《老人與海講述的故事也十分簡單。
但是海明威對於文學的貢獻簡直無法估量。
一是“冰山理論”,二是“句式改革”。
在海明威之前,大部分的英文文學創造都十分臃腫,句子動輒都是三四十個單詞構成,
彷佛誰的書越華麗誰的句子越長誰的文學造詣就越高。
如果沒有海明威,現代的學生除了遭受文言文的打擊,還得飽受一大串巴拉巴拉英文句子的衝擊。
想一想一個破英語句子接五六七八個從句下去,這樣英語會不會比文言文更加噁心。
但海明威寫書就和大部分文學家不一樣,他的句子精煉無比,能不寫的東西通通不寫。
完全不會話外音,也不會有一些背景補充話語。
他不交代故事人物的身份,而是透過外貌描寫和劇情中的語言很微妙地表現這些背景。
很多文學家寫笑,會寫“溫柔地笑”,“那笑就是蒙娜麗莎一般的奇妙笑容”,“那笑容就像冰雪消融般緩緩消失”。
但海明威寫的就是“笑”,至於是什麼笑容,就需要讀者自己去猜想。
讓普通的文學家來寫《老人與海,他們可以寫成一本巨著,但海明威就只是寫成一篇中篇。
所以海明威對於後世文學家的影響巨大。
臃腫的英文系統也在他的影響下逐漸變得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