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四十四章 試驗程序

安排完各種事情,李昭就讓眾人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最近幾天基本上工作都是很難開展的,過來的這些研究人員很多都是需要搬家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沒有在飛機廠這邊上班的,搬家都要用掉他們幾天的時間,不過這次搬後,短時間內應該是不需要再搬遷了,他們以後基本上就是在這邊工作了。

飛機專案將會是一個接一個的,短時間內就是雙發和單發這兩種型號了,但顯然後續的研究是不可能停止的,李昭估計,在新一代戰機出現之前,僅僅雙發估計後續都能發展出上十個型號出來,三到五年推出一款改進型,然後在三十到四十年後發展出新一代戰機,總之研究專案是非常多的。

告別了這些人,李昭就直接去找蘇父,他需要繼續申請物資以及人員,見了面,打招呼後李昭就說道:「今天飛機研究專案組已經組建了,現在我們需要申請一些飛機試飛員以及最少一架飛機過來才行,而且試飛員還需要進行進一步訓練,現在的飛行員,不太可能承受得住我們新型飛機的過載,不訓練可能會處事。」

蘇父聽了後說道:「你詳細說說,都需要什麼,我儘快給你申請。」

現在專案已經推進到了這裡,根本沒有什麼後退的可能了,要知道這個專案已經花費了十幾億了,雖然先期的準備工作,出來的成果都是非常有用的,但畢竟是這個專案的前置,如果現在飛機專案進行不下去了,那責任肯定還是要背的,所以李昭這邊只要有需要,那就是必須全力支援的,現在蘇父也是很著急的。

李昭這時也不客氣,說道:「最好有一架或者多架米二一,這款戰機在最大速度以及飛行高度上和我們的差不多,只是爬升率、最大過載、機動性、雷達、重量等方面和新飛機有比較大差距,算是給試飛員保持狀態使用吧,當然我們還需要建一個飛行員的訓練基地,而且這個基地的標準也要比現在所有的基地高。」

蘇父聽了之後,反而笑了,接著說道:「這下子要便宜老張了,他是陸軍,這些人過來了,那麼管理基本上肯定是要交給他了,留在空軍肯定是不合適的,總不能我們辛辛苦苦培訓出來的人,空軍看中了就直接調走了吧?」

李昭聽了之後說道:「這下張伯伯要揚眉吐氣了,他一直在抱怨咱們的好東西他摸不到,這下好了,所有的飛機首先都要經過他的手了,就是不知道飛機最終飛走,他會是啥感受,不過也確實是放在他那裡比較合適。」

廠裡雖然有很多退役人員,但試飛員顯然不能算是退役人員,不僅不是退役人員,他們反而可能是所有飛行員裡技術水平最高的那一小撮,畢竟飛機的效能究竟如何,都是靠他們試驗出來的,而且還是在完全不瞭解飛機效能的前提下。

蘇父也是笑著道:「這事咱們先不告訴他,咱們先將訓練基地建設起來,而且咱們的試飛場那邊也需要安排人員和裝置了,雖然建好了,但因為沒有飛機,我們一直都沒有安裝裝置,更沒有安排人員,看來需要也需要儘快安排起來了。」

飛機制造廠在建設的時候,已經將跑道、以及指控中心建好了,只是由於廠里根本沒有飛機,所以指控中心的裝置基本上都沒有安裝,現在準備進駐飛機以及人員了,顯然就需要儘快將裝置以及人員配齊了,而且還需要儘快。

李昭聽了之後點點頭道:「是的,特別是飛行員訓練中心,也要加快,我們可能還需要對訓練中心的裝置進行一系列的改進,米二一的過載只有六點五,而我們的飛機過載會在九,這樣的過載對於飛行員有著更高的要求,一旦身體素質不達標,那麼後果將會是致命的,必須先進行相關訓練才好。」

聽了李昭的話,蘇父也將李昭的各項要求記錄了下來,開始寫起了報告,這些都是需要儘快交上去的,需要的東西

越早到越好,特別是將來的訓練,還不知道要訓練多久,才能培養出合適的飛行員來,要知道在六十年後,這都需要很久。

未來的飛行員,想要達到駕駛三代機的標準,首先是艱苦的地面訓練以及學習,全部合格之後還需要進行模擬飛行,合格之後才能上初教六,初教六之後就是改飛高教六,完成之後就是下部隊,接觸真正的戰鬥機,一般可能都是從殲七開始,到達一定飛行時常,且身體數值達標,最後還要完成相應學習。

這樣才能開始改飛三代機,這中間需要的時間是非常久的,一般最少都是三年以上,而且這還只是開始,想要飛好三代機,仍然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訓練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三代機飛行員,可能需要的時間都是五六年以上。

而現在廠裡組建的訓練中心,顯然是沒有模擬器的,所以這中間的問題也將更多,而對飛機效能的摸索,需要的時間也將更久,只能一步步的慢慢走了。

告別蘇父,李昭暫時也就沒事了,他直接來到發動機小組,繼續未完成的試驗,這時正在試驗的是第三批發動機,現在已經制造了二十七臺了,對於試驗最終結果,其實李昭已經能夠大致知道了,短時間內,如果工藝沒有什麼大的提升,基本上效能也就只能這樣了,畢竟很多東西是硬性指標,達不到就是達不到。

來到這裡之後,看著正在進行的試驗,李昭也開始對比起三輪試驗的各項資料,希望能夠找出更好的辦法,對於現在的情況來說,改善發動機總體設計已經基本不可能,這需要很多時間才能完成,李昭參考的這款發動機他不知道具體型號,但肯定是已經服役過的,但由於總體推力太小,李昭直接進行了改進。

畢竟原本的加力推力都只有一百三十千牛,推重比都沒有突破八,這當然不符合李昭的要求了,所以是必須改進的,但現在想要李昭再重新設計一臺發動機,那需要的時候,最少也是一到兩年才有可能,這中間需要的計算等等實在太多了,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要知道現在最大推力下,推重比已經到了九點四。

當然如果李昭將推力限制在原本水平,那麼使用壽命就可以大幅度提升,李昭試過,如果加力推力只有一百三的情況下,最大推力設定在一百一的情況下,那麼首次大修壽命,應該可以到達三千到四千小時,畢竟一百三十千牛的情況下,這款發動機可以用六七百個小時的,一百一的情況下,壽命當然就長了很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進行少量部件最佳化,其他的就是想辦法改進加工工藝了,那些需要最佳化的部件,主要就是那些容易在高速運轉中損壞的部件,李昭以及專案組,現在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檢測這些部件的磨損或者損壞的原因,做過一些改進,有效果,但效果其實並不顯著,畢竟這款發動機總體設計很完善了。

面對這種情況,李昭能夠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改進各個部件的加工工藝,比如易損壞的零件,繼續增強零件的強度,比如增強零件表面層的強度,而這其中最好的幾種辦法,現在能夠實現的也就是鍍鉻以及表面噴丸處理,而比較先進的表面塗層工藝,沒有搞定,這些都是現在正在試的工藝,還沒有完全試驗完畢。

特別是其中使用的表面噴丸處理技術,這在未來是比較好的增強表面的技術,使用之後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再加上進行鍍鉻處理,倒是有點效果。只是在塗層這一塊,李昭不甚瞭解,雖然他知道有耐磨以及耐溫塗層,但到現在還是沒有什麼眉目,廠裡的研究所也在進行相應的研究,只是需要不少時間。

李昭也希望透過一系列的工藝處理,能夠大幅度的提高使用壽命,只是這需要試驗的工藝太多了,李昭估計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完成所有的試驗,就比如這第三批的九臺發動機,其實每臺都

已經不怎麼相同了,中間工藝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從現在的試驗結果來看,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工藝改進,這批試驗之後,只需要根據這一次試驗結果,將一系列的優秀工藝進行組合,然後製造出那麼幾臺,進行相應試驗,就可以先初步定型一款發動機,畢竟根據試驗,最終的使用壽命,估計會有大概八百小時,如果將推力限定一下,一千小時問題並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