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坑這玩意,好似是從東北興起,滿清入關時帶進中原。
是一種行之有效,經濟實惠的取暖方式。
三百多年時間,風靡整個北方,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
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成了北方男人對安穩舒適生活最樸素的渴望。
藉助生火做飯的煙火餘熱,即可有熱炕取暖,方便簡單,節省柴薪。
儘管很簡單,但在大唐絕對算是個新奇事物。
必然有人好奇來歷,即便母親不問,來日外人也會問及。
陳魚本想說是自己的發明,但話到嘴邊又改變主意。
作為穿越者,往後自己肯定還要搗鼓不少“發明”。
一個原本性格木訥,識字不多,從小到大沒出過方圓五十里的農家小子,突然成了心靈手巧的發明家。
不合常理!
為了避免懷疑和不必要的麻煩,必須得有一個說得過去,起碼讓人勉強接受,最好完全信服的理由。
略微沉吟,陳魚說道:“啊,我在山中曾蒙一位白鬚白髮的老者相救,蒙他老人家指點……”
編故事是陳魚的強項,很快一個玄乎其神,似似而非的神秘老者,以及一段山中奇遇經歷就誕生了。
陳氏和許二叔將信將疑,蓉娘則張大了嘴巴,驚訝不已。
“魚哥哥,那位老者很厲害?”
“是的,夜晚虎嘯狼嚎,曾襲擾宿處,那位老者隨口呵斥兩句,猛獸便盡皆噤若寒蟬,落荒而逃。”
陳魚壓低了聲音道:“我曾懷疑,他老人家是不是終南山的山神?”
山神?!
一家人面面相覷,將信將疑。
陳氏和許二這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此番小魚兒回家,和以往確實有些不大一樣了。
好像聰明靈活了許多,如今還有這般奇思妙想,難道真是遇到山神點撥,開竅了?
雖然匪夷所思,卻又似合乎情理。
畢竟,這是一個相信並敬畏鬼神的年代。
最重要得是,對於母親和許二叔而言,陳魚變聰明,有本事,他們求之不得。
“好了,炕已經妥當了…待我重新改一下灶臺。”
“灶臺也要改?”
“是,改造之後保準更省柴薪。”
陳魚信誓旦旦,他已經仔細檢視過,此時的灶臺與後世農村的灶臺確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