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仁書院之中有孔子畫像,陳勝也曾祭拜過。
雖然看不清那雙眼睛的主人,但是冥冥之中自有感應。
這就是儒家的第一聖,被儒家吹噓為至聖的孔子。
陳勝此時心中無驚無喜。
他本人已經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書寫之中。
每一個章句的出現,他都能領悟出無數的理。
這些理圍繞在陳勝周圍,形成一個類似圓圈一樣的東西。
構成圓圈的理,還在不斷的匯聚,這個圓圈的密度越來越重。
原本只是稀疏的理構建起來的圓圈,漸漸的增加著。
同時儒家的理想國似乎與陳勝構建了奇特的聯絡通道。
這個圓圈與儒家理想國聯絡起來。
兩者以對比,就好像大海和一個小水窪。
這一聯絡起來,就好像大海之中的水因為容量與體積,立刻就向這裡開始流動。
他的圓圈之中,理立刻以百倍的速度開始增加。
這些從儒家理想國之中的理流動進來,與陳勝周圍圓圈裡面的理結合起來,以十倍的數量與之混合,然後迅速的轉為陳勝的理。
就這樣不斷的將理想國流動進來的理完全的吸收,開始還不多,但是隨著陳勝周圍的理逐漸增加,流動過來的理越來越多,吸收的越來越快。
當然這些理對於儒家理想國來說不過是微毫。
儒家之底蘊,這樣的流動還比不上儒家每天積累的理,這樣的流動,完全引不起儒家之人的注意。
唯一能讓他們震動的就是,春秋繁露之中將儒家數百年思想的總結和創新。
三世說,天人感應。
更重要的是這春秋繁露不是一家之學說,而是雜糅了諸子百家理論的學說。
這樣的典籍出世,足以讓儒家所有人都感到震驚。
隨著周圍理的增加,漸漸的有很多的理轉化為志氣和文氣。
陳勝的文氣,志氣都在增加。
他的志氣不斷起伏,一個生命在志氣團中出現。
開始還是很緩慢起伏的心跳之聲,速度漸漸提升,整個志氣團的外形開始變化,漸漸變成長條形。
出現的一個虛無的影子。
這個影子的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分明就是一條龍的虛影。
隨著志氣的增加,這個虛影漸漸凝實。
而後在意志海的虛空之中,四掌出現。
神話走進陳勝的意志海,他已經能夠感受到這四個掌在他的腦海之中真實出現。
陳勝不是沒見過龍,大舜的拳法,大五嶽神拳所化之龍,稷下學宮之上的智慧之龍。
陳氏的龍那只是虛影,只是一個外形,並不是真實的龍。
而稷下學宮上方的龍,陳勝只是遠遠的看見,並沒有真實的接觸。
這意志海之中的龍則完全是屬於陳勝的志氣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