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九州大地,北梁是你北伐之路上最大的阻礙,將十萬大軍還給北梁,無疑是給老虎再添一對翅膀。”
這也是趙居正最放心不下的地方,蕭無心有著雷霆手段,但他的心還是不夠狠,關鍵時刻總是懷有慈善心思,需得有人時時敲打。
“拓跋元是我的徒弟,而他成為北梁皇帝也是我一手促成的,我不能這麼幹。”
蕭無心還是做不出那種過和拆橋的事情,朋友助人於危難之間,反手便捅了朋友一刀,如何行徑實在讓人所不齒。
“你能這麼想,至少證明你還沒有壞到骨頭裡。”趙居正也比較欣慰,於是便告訴了他一個殘酷的事實:“你曾經一手栽培的徒弟拓跋元,趁著內亂期間,大肆掠奪大周土地,如今北方十六郡已然劃歸北梁版圖,你真以為他是真心幫你不成?”
“拓跋元曾經是一位天真無邪的皇子,可如今他早已是老奸巨猾的君主。十萬大軍借給你的代價就是十六郡,即便你把大軍還給他,十六郡他也不會還給你。”
“國與國之間哪有什麼情比金堅的友誼,有的只不過是共同的利益罷了。你有所取,便有所舍,這就是等價交換,你應該比我更清楚這個道理。”
“真正的皇帝,從不受情誼所累,更不受他人言語所框,你要做的是一名君主,統領大周兩萬萬子民,任何兒女情長都會是你的絆腳石,記住了嗎?”
趙居正的話,像是一道道閃電劈在蕭無心的身上,振聾發聵且字字珠璣。
蕭無心頷首作揖:“學生記住了。”
“做皇帝要狠,但不是絕情,希望你不要重蹈蕭遠山的覆轍,我要說的就是這麼多,你的路還很長,希望你做一名對得起天下的好皇帝,走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句話形容趙居正正適合不過。
隔著很遠,蕭無心喊道:“大帥,還能再見面嗎?”
“有緣江湖再見。”
從那天起,沒有人再見過趙居正,朝堂少了一位飽學宿儒的智者,多了一位江水河畔垂釣的老者。
......
古之登基大典乃是一國之盛事,規矩之複雜,禮節之繁瑣,真可叫人一個腦袋兩個大。
選定良辰吉日,登基大典便是如約而至。
第一步,新皇帶領文武百官祭拜天地和宗祠,禮部宣讀登基事宜。
第二步,穿戴袞冕禮服前往議政大殿,接受百官跪拜,承襲傳國玉璽。
第三步,昭告天下,頒佈年號。
大典看似只有簡單的三步,然而裡面的彎彎繞繞卻足以讓人迷糊,整個過程中,甚至皇帝和百官如何走路,走幾步都有著明確規定。除此之外,諸如此類的規矩如過境蝗蟲,不勝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