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戰艦,仿似陰雲般,在星空中停泊著;
近千艘格鬥級PHⅩ型戰艦,以殲星級主力戰艦為環繞中心,組成了個戰艦叢集。
單一使用者藉助輔助智慧,進行指揮的從屬戰艦編隊、叢集,是智慧戰艦編隊、叢集;
多使用者親自操作的戰艦,所組成的戰艦編隊、叢集,則是使用者戰艦編隊、叢集。
兩者在同層級編隊、叢集數量上,存在著些許的差異;
諸如使用者戰艦編隊、叢集,模式是14加1;
既14艘使用者護衛戰艦,加1艘使用者主力戰艦,組成了使用者戰艦編隊;
14支使用者護衛戰艦編隊,再加一支使用者主力戰艦編隊,共255艘戰艦,就組成了最小規模的使用者戰艦叢集。
使用者戰艦編隊、叢集,不存在絕對的主導中心;
就算奇襲打掉了使用者主力戰艦編隊,也未必能讓整個戰艦叢集崩潰。
智慧戰艦編隊、叢集,則是以單一的使用者主力戰艦,為絕對主導中心;
每個智慧戰艦編隊單元,只存在14艘戰艦,比使用者戰艦編隊少一艘;
所有下轄的智慧戰艦編隊,直接聽命於唯一的使用者主力戰艦;
這種情況就間接造成,15支戰艦編隊組成戰艦叢集時,智慧戰艦叢集會少十四艘戰艦。
兩者在基礎陣型上,甚至也存在著差異;
基礎陣型,都是趨向於球狀形態的;
使用者戰艦叢集,是由使用者戰艦編隊所組成,註定了會存在較大的陣型間隙。
智慧戰艦叢集,則是以單一的使用者主力戰艦為中心,進行環繞分佈;
大體可以理解為,每14艘戰艦為一道護衛層,不停地進行疊加。
兩者不好談論優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同層級數量的兩方戰艦叢集對抗時,一旦智慧戰艦叢集的中心被奇襲打掉後,智慧戰艦叢集,必敗!
輔助智慧,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是很單純的;
單指望輔助智慧指揮的戰艦叢集,一定打不過同層級數量的使用者戰艦叢集。
“抽調A70戰艦編隊所屬,1號、2號、3號、4號、5號戰艦,脫離戰艦叢集;”
“抽調A69戰艦編隊所屬,2號、3號、4號戰艦,脫離……”
“抽調A68戰艦編隊所屬,3號、4號……”
戰艦叢集相對最前沿,累計共90艘戰艦,先後從70支編隊中脫離、再編。
“全艦側翼收縮,重組叢集陣型。”
戰艦叢集最前沿,剛剛短掉的缺口,頃刻間被填補。
嚴格意義上講,這是函姜這一世,第一次進行戰艦叢集作戰;
他雖然對此駕輕就熟,卻需要引導輔助智慧,進行初次的錄入。
使用者戰艦叢集,出於種種原因,並不適合編隊的臨時抽調、再編;
諸如使用者彼此間,存在著‘親疏’等等顧慮問題,搞不好會引起混亂;
甚至,被抽調進到臨時編隊中,還要擔心是否會被當做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