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的星河地帶盤橫在星空中,流露著種難掩的死寂與清冷;
之所以如此,是這片星河區域,呈現著相對靜止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那一顆顆星體,都呈現著暗淡的灰黑色;
白矮星!
或者說,白矮星的末期形態,黑矮星!
白矮星也好,黑矮星也罷,本質上其實都是恆星;
正常而言,恆星會作為一個星系的中心,但卻不是絕對;
單以從屬級別劃分的話,除了主序星性質的恆星外,還有著伴生、從屬性質的恆星。
從屬性質的恆星,無疑是三者中,從屬級別最低的一個;
這種性質的恆星,會以更大量級的星體為中心,做軌道繞行運動;
如果單以觀測效果而言,從屬恆星倒是與衛星的表現形式相似。
伴生性質的恆星,則是與另外的星體,做相互軌道繞行運動。
而主序星性質的恆星,無疑在三者中從屬級別最高;
當主序星性質的恆星,不再具備燃燒的條件,既壽命走向終結時,會向白矮星轉變;
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轉變過程,其實也是星體的另一種孕育過程;
星體最原始的形成方式,是由宇宙塵埃漸漸衍化;
可當恆星體出現後,就會出現類似智慧物種的繁衍方式——
恆星釋放出星雲,再次孕育另一顆恆星!
可這種孕育過程,卻是以之前恆星壽命的終結,以及所有從屬星體陪葬為代價!
在恆星釋放星雲的過程中,所有的從屬星體都會被幹掉!
星雲,畢竟是相對脆弱的,有可能會在從屬星體的影響下,夭折!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恆星釋放星雲過程時,將從屬星體都幹掉,也是一種母體對子體的保護;
甚至,轉變為白矮星的恆星,依然會停留在新恆星的附近,守望!
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一顆顆恆星的死亡、新生,最終就會形成一片死寂的星河區域!
白矮星階段,星體其實還是具備著一定程度低溫的;
當然,這個低溫只是相對而言;
幾千、乃至萬度的溫度,只是相比燃燒著的恆星,屬於低溫而已;
而白矮星殘存的低溫,再經過漫長的時間跨度後,最終會徹底散去,形成黑矮星!
荒涼、死寂的星河區域內,處在靜默狀態下的鉅艦,緩慢地航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