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大神書,分別為《赤腳醫生手冊》、《民兵軍事訓練手冊》、《軍地兩用人才之友》,放在今日已然落後,但放在兩千年前的大秦完全是降維打擊,簡直天書般存在。
“大兄,我看九哥絲毫沒有藏私。”
陰嫚笑盈盈道,“治瘴三物有鐵器系列,比如鋼鋸,砍刀,柴刀。
有蚊香系列,還有酒精系列。
同時扶蘇大兄上任百越,還帶去精鹽,帶去筒車、磨盤、曲轅犁等先進的工具,幫助當地發展農耕和漁獵水平,嶺南黔首豈不奔走相告,夾道歡迎,以迎南越王呼?”
“什麼南越王?!陰嫚慎言!”
雖話語上在斥責,一股熱流直衝扶蘇的大腦,頓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有幾位弟弟幫襯,我等定能將蠻荒的嶺南打造為富庶之地。”
而嬴玉對這位大兄的品德是極其放心的。
莫說不會獨立為王,就算稱王又將如何?絕不會反秦,反而是南方蠻夷的一道最堅實的屏障。
……
“九哥,你給幾位兄長都獻上了禮物,我老十三不日即將赴任軍墾,”
十三公子豹目光灼灼問道,“軍墾乃九哥提出,可有指點?”
“軍墾,最直觀的理解。敵人來了是軍人,敵人走了刀槍入庫,種莊家!”
“既要保持戰鬥力,又不能落下農耕,意味著只要沒有戰爭,閒時便訓練,忙時種莊稼。”
西漢時就常用於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只限於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並不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
但真正用於落地的原創鼻祖是曹操。以軍隊戍邊屯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並顧,三國爭霸期間,各路諸侯都因糧食不足窮的叮噹響,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其中極為關鍵是有糧食。
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乃一舉兩得之構想。
亦戰亦耕、兵農合一,是軍墾的核心思想。
當然,軍墾戰鬥力相對於正規軍,下降是必然的,但是抵禦小股騷擾力量卻綽綽有餘。
此時的大秦簡直是巨獸般存在,不打別人便是萬幸。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哪怕是整個華夏即將亡國滅種的艱難時期楚漢爭霸,都沒有外敵侵犯,或者說被蒙恬打怕了。
“如果能提高種糧的效率,便可富裕出更多的時間訓練和休息。
至於如何提高秦銳士的戰鬥力,待十三弟趕赴邊境之前,我編制一套士卒訓練法典!讓十三弟滿意便是!”
嬴玉的自信,便來自《民兵軍事訓練手冊》。
比如民兵手冊中防原子、化學,完全無用,甚至步槍構造等,肯定用不上。
但是地形的認知利用、方位判斷、距離測量、訊號暗號的使用、偵查、警戒、觀察、宿營等,都是一次次實戰中總結而出。
哪怕是今天,世界上各國的軍隊能實現“及格”也並不容易。
在有些國家,所謂的“政府軍”也不過是烏合之眾,戰鬥力不高。
而《民兵訓練手冊》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用手把手的方式告訴你,如何把一群毫無軍事經驗的人,在最短時間內訓練成具有相當戰鬥力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