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就把他的設想說了出來。
他認為:周朝的衰落,主要是“禮崩樂壞”了!所以!只要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社會大治。
方基石耐心地聽著,硬是聽完了孔子的“設想”。但是!他是不敢苟同的。
曾經的他,是周景王御賜的“護法大將軍”,保護老子講道的。在跟隨老子期間,他系統、全面地聽了老子的道學。而且!他還聽了王子姬朝等人對老子的刁難,以及其他人對道學的不解向老子提出的問題。旁觀者清,所以!他也算是一個道家。
現在的方基石,基本上是一個道家,接受了老子的道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並沒有做到老子所描述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人。在家裡,他是丈夫、孩子他爹。在社會中,他又有不同地各色身份。
也確實是那麼回事,聽了老子的道學後,他對社會不是那麼關心了。但是!又特別地關心。
也就是說!聽了老子的道學後,他對社會、國家的概念是矛盾的。當國家沒有大事發生的時候,不影響他的生活的時候,他是不怎麼關心國家大事的。可一旦國家發生大事了,並且關係到自己和自己家人、親人的生存了,他比別人都關心。
也許?這就是道家。
國家平安的時候,他們的心裡好像沒有國家觀念似的。國家不平靜,但沒有影響到他的生活的時候,他們的心裡好像也沒有國家觀念似的。當國家不平安、發生動亂或者什麼地,直接影響到他的生存的時候,他就站出來了。
方基石“沒有國家觀念”意識,並不是不遵守國家設定的律法。不是這個意思。
後世統治者一直都擔心這個,認為:如果道家思想作為主導思想,世人可能就沒有“國家觀念”和意識了,社會變成了一盤散沙。
其實不然!在漢朝初期,採用的就是道家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無為不是徹底地不作為,國家還是有律法的,還是有管理人員的。以道家思想為主導後,也沒有多少人是沒有“國家觀念”的,沒有人不交稅。相反!大家都自覺交稅。
人民的生存有了保障,誰在乎那麼一點稅呢?
人民的生存沒有保障,你逼迫他們交稅他們也無法交稅。
道家思想的結束,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
選擇儒家思想作為主導思想,不是人民的意願,而是漢武帝等人的主意,人民是被動接受的。
孔子說完,用一雙期待地眼神朝著方基石看著,希望得到親家的評價和支援。
其實!方基石早就想打斷親家孔子的話了。可出於面子,他還是忍住了。
見親家看過來了,他不得不直言相告。
“親家啊!你現在還不是聖人,我就說你兩句。你要是覺得有道理,你就聽。你要是覺得我是瞎扯,你就愛聽不聽。我是個軍人,我的脾氣性子是直來直去……”
孔子見方基石那一臉認真地樣子,頓時就感覺不妙。親家這不是支援他,而是要訓他。
不!是親家持反對觀點。
孔子心想:我就猜出來了,我與老子之間鬧矛盾了,親家不高興。
是啊!與老子見面,還是親家安排的。結果!沒有給他面子啊!
方基石是個軍人,是個武者,直來直去。既然親家找他談心,他就如實相告。
“你的設想,一樣是漏洞百出啊!”
說完!方基石用眼睛看著孔子。
他知道!孔子的自尊心極強!中年的孔子,自以為自己有所成就,思想上也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還是很自負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子想讓他頓悟,施了一些小手段,結果!適得其反!讓他有了牴觸情緒。最後!發展到“叛逆”。
孔子與老子之間的事,方基石暫時還不知道。
“親家?”孔子看著方基石,又改口道:“大哥?你?你說!”
“你認為恢復周禮、周制,天下可治!那麼?我問你?是誰違背了周禮、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