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永梁說起林冉,林光遠哈哈笑道:“對!林冉是我侄女,我是她大伯,你猜對了,算你聰明!”
在來的路上,永梁把自己認得姓林的都數了一個遍,當然也想到了林家玉,但天下姓林的何其多也?再說,一個在東北,一個在魯省,相隔何止千里,誰能把兩者扯上關係?
怪不得去年元宵晚會時,問及楊劍的事怎樣了,姑姑說不讓自己管了,三爺爺早有安排,原來是應在這裡啊。
雖然迷底揭開了,但永梁心裡的疑問並沒有減少多少。
“林叔,這麼說,你和我姑父合起夥來看耍猴的呢,是吧?”既然知道了彼此的關係,永梁順嘴就改口了。
“哈哈,你這可冤枉我倆了。這是你爺爺安排的,不讓告訴你,就怕你知道了,會驕狂,你爺爺的原話是‘王家不能養出個紈絝子弟來,讓他自己拼搏,暫時不用給他幫助。’所以,我們一直瞞著你。”林光遠說道。
“哈哈,林叔,你這樣說,那我以後還就當個紈絝子弟了,要不,豈不是辜負了你們長輩的一片心意?我叔是縣高官,在高平我還真得橫著走了!”永梁得意地笑道。
“哈哈,你小子橫著走一個我看看?”林光遠也被永梁的少年輕狂逗樂了,當然他可不認為這是真的輕狂。
“林叔,你怎麼在高平工作啊?這不合情理啊?”永梁笑了一陣,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我在都城上大學時,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魯省插隊,就在昌市下邊一個村。從村青年書記、大隊書記、公社書記,一直幹到縣委副書記,前年調到高平當了縣高官。你林爺爺也是老革命了,他倒是非常贊成我在魯省工作,說什麼男兒志在四方。一晃這就接近二十年了,我在這裡結婚生子,成家立業,早就把魯省當成了家,真正的東北老家反而在印象中淡了。”林光遠簡單地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話語中似有一種滄桑。
“林叔,後悔當年的選擇了?”永梁問道。
“後悔?不後悔。”林光遠正色說道。
“我走的這條路,肯定沒有留在大城市、當我的林家大少過得舒服,在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是累是苦,可是我也得到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不客氣地說,在我當大隊書記的時候,我知道哪家的豬幾月下崽,知道哪家的雞一天下幾個蛋,我知道什麼農時種什麼莊稼,也知道什麼土地適合種什麼作物。老百姓心裡想什麼我知道,他們過得多苦我也知道。永梁,你說,我這些經歷、這些經驗,豈是那些只知尋章摘句的書生能比的?對我從政是不是大有好處?”林光遠問道。
“那當然。林叔,你就像一棵樹,經歷了太多的風雨,豈是他們能比的。”永梁答道。他當然知道,前世的好多大領導都是知青出身,他們從基層一步步幹上來,無論是機謀之深,還是心志之堅,的確不是那些在溫室裡長大的花花草草所能比的。
“可惜,我們的老百姓太苦了,有時候吃一頓飽飯都難。好在改革開放這幾年,他們的生活逐漸改善了,我這心裡也感到非常欣慰啊。”林光遠接著說道。
“跟農村沒有極深感情的人是說不出這話的,林叔,我敬佩你。可笑那些城裡人卻一直在笑話農村的落後、農民的愚昧,他卻不想想,要沒有這些農民的辛苦勞動,他們吃啥、穿啥,還整天得瑟啥?”永梁說道。
“哈哈,你這話說到我心坎裡去了!沒有糧食,你能吃得白白胖胖?沒有衣料,你還臭美啥?”林光遠說完,和永梁兩人相視一眼,哈哈大笑。
“行了,別笑了。說說你大駕光臨的理由吧?”說笑了一陣,林光遠對永梁說道。
“林叔,我現在開了一個小飯店,想把它的規模擴大一些。”永梁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
林光遠聽完永梁說完,沒有立即表態,而是轉移了話題:“永梁,你和小冉打的賭,我知道;你在王莊村和南寺的所作所為,包括你給老百姓做的那些事,我也知道。你走的是發展工業,然後反哺農業的路子,我非常贊成。我也想仿效你,給全縣的老百姓謀一份福利。所以,我想聽聽你對咱們縣的經濟形勢進行一下分析,看一看發展不起來的癥結在哪裡?”
“林叔,你這不是問道於肓嗎?守著你這縣太爺,我可不敢關公面前賣大刀。”永梁謙虛道。
“行了,你小子,別跟我賣乖,快說,不許藏私。說實在的,你今天不來,我也要找你去,看著縣裡的經濟沒有起色,我也著急啊。”林光遠說道。
“那行,林叔,那我就賣弄一番?”永梁道。
“快說吧,小子,我洗耳恭聽。”林光遠不耐煩地道。
“林叔,要號準高平經濟的脈,就得先看看高平的現狀。高平的現狀是什麼?是‘半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這句話雖略有誇大,但也確實反映出了高平的現狀。我認為,造成高平經濟沒有起色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機制問題,二是交通問題,三是能源等基礎設施問題。”永梁說到這裡,喝了口水,順便整理思路,組織語言。
“首先說機制問題。現在咱們縣除了一些小企業以外,縣直工業還在吃著大鍋飯,人浮於事,能見到效益才怪哩。要改善這個現狀,必須解放思想,大力推行承包責任制。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活力。”
“第二交通問題。魯東地區為什麼比我們發展得快?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交通問題。魯東公路、鐵路,網路縱橫,互相補充,再看我們魯西,別說鐵路了,像樣的公路有幾條?更不用談網路化了。具體到咱們縣,縣城南北兩端的公路已經爛成什麼樣了?一步一個坑,別說開車了,就是騎腳踏車,要不小心也能栽個頭破血流。馬路破不說,還窄,兩輛車並行都困難。林叔,現在中央號召吸引外資、港資,目的是用人家的資金,發展咱的經濟。別的不說,人家外國人香港人一看這路,十個有十個不會來。所以我說: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引得鳳凰來,先得栽上梧桐樹?”林光遠聽到這裡,若有所思地重複了一句,對這個新穎的觀點很感興趣。
他一直聽楊劍和王祥穗誇獎永梁,老爺子林家玉也對永梁也讚賞有加,但自己沒有感性認識,一直認為他們或許言過其實。但聽永梁剛才這一番話,其見識超乎周邊所有人,有志不在年高,此子真是不容小覷啊。
所以,他收起輕視之心,凝神細聽永梁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