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度場的分佈情況能夠看出,飛行體頭部回流區內的低溫低壓流體覆蓋在鈍體表面,起到了良好的熱防護效果,另一方面,回流區依附在鈍體頭部使其等效外形更加細長,因此產生的弓形激波強度減弱,波後的壓力和溫度升高都相當有限。”
“另外,流場監測結果顯示,受來流氣動加熱的影響,整個飛行前體表面的壓力分佈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氣動圓頂在前沿部分形成了區域性高壓區,使得來流滯止點的壓力系數達到Cp=1.87,整體氣熱耦合效應使阻力系數減小了大約4.4%……”
看著眼前並非最佳,但絕對算是已經步入正軌的結果,常浩南總算鬆了口氣:
“說明我們針對大氣層內高超音速飛行所做出的多物理場耦合策略是正確的……至少在方向上是這樣,後面只要繼續對那些無量綱引數進行調整,就能進一步提高模擬計算的精確程度……”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先利用一個標準乘波體獲得足夠可靠的高超聲速流場計算方式,雖然會額外耗費一定時間,但卻給後面真正的設計流程省去了很多麻煩。
“表面的電磁遮蔽情況呢?”
常浩南再次問道。
“目前的感測器還無法直接測試模型表面等離子體鞘套的厚度,但透過安裝在飛行體內部的電磁波發射器可以得出,頭部在810Ghz範圍內的透射率,以及側壁部分在2735Ghz範圍內的透射率均有所提高,這些都和之前計算的情況類似,但是……”
說到這裡,姜宗霖的語氣出現了些許遲疑。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不過,還是很快繼續道:
“但是提高的幅度都還不太夠,尤其是頭部的透射率,相比一號和二號模型的結果分別只提高了115%和87%,仍然很難讓X波段雷達發揮預期當中的探測作用……”
這倒是不奇怪。
常浩南卻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沮喪:
“乘波體頭部的鞘套是一個緊貼在外壁上的薄層,在垂直方向上,電子密度和電子碰撞頻率這些相關引數會出現很大梯度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類似間斷面的結構,導致反射效應大大增加,而我們這個離子流噴射技術主要是削弱黑障的吸收效應,所以在頭部的效果確實會偏弱一些。”
對於一枚正常佈局的導彈來說,頭部是制導雷達所在的位置,而側上方則安裝有衛星通訊天線,分別對應兩種最關鍵的制導手段,缺一不可。
尤其是末端的雷達成像制導,對於命中精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那……後面是要在飛行體前端運用其它技術?”
姜宗霖只是負責風洞測試的,實際並不清楚常浩南對於整個高超音速導彈的總體設計規劃。
在他看來,乘波體或類乘波體飛行器的內部容積本身就比較侷限,目前更是已經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實在很難再插入一個完整的新系統進去了。
“這倒不必。”
常浩南從對方手中接過電磁波訊號傳輸特性的測試結果,在其中幾個數字上做了標記:
“我選擇大力出奇跡。”
“哈?”
姜宗霖滿腦袋問號。
常浩南則直接大手一揮:
“把用於削弱等離子體鞘套的離子流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