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仁走後,鍾燁一時間倒是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有點無所事事的感覺了。
其實要做的事情很多,譬如分田。
鍾燁之前確定下來的方針是每打下一塊地盤後施行均田政策,將之前被那些地主老爺,土豪縉紳們多貪多佔的土地重新拿回來,分給那些失地的百姓。多餘的土地可以作為官田,用來獎賞有功之臣或者是租出去收租子,還可以劃分成勞改農場,讓那些犯人和俘虜在其中耕田勞作,為公倉提供糧食……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遠的不說,就說信陽鎮。
雖然古家沒了之後,他們所有的土地都落在了琅琊軍手中,鍾燁可以說擁有了絕對的支配權。
但是事情遠遠沒有他想象中那麼容易和簡單。
要展開說的話,很容易被人說成水字數,還容易招來神獸。
所以長話短說,那就是這其中的情況之複雜遠遠超過鍾燁的想象。
如果沒有一個經驗豐富的人主持操作的話,再好的政策也會執行不下去的,還很容易被扭曲,最終沒落個好,甚至還會招來各種抱怨。
其中種種細節之處,都要思索周全以後才能去做。
但是鍾燁手下此時卻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他空有一肚子的想法,但是要想落地的話卻需要配套的細化方案。
他上輩子只是一個小特警,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田恆雖然有才,但是那是在治民理政的大的方向上。這些細務上他也並不擅長,因為以前當官的時候具體的很多細務都是由師爺和下面的胥吏們去操作的,他作為知府掌總就可以了。
其他人更不用說了。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信陽鎮這邊的田策落地之後,必然以後每打下一塊地盤,就會以信陽鎮的辦法為模板去執行。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要慎之又慎。一個不好,就很容易給以後留下許多麻煩。
琅琊軍現在跟諸城縣的這些士紳大戶們之間保持著一個表面上的友好關係,雖然這種友好關係是威逼利誘來的,但是那也畢竟是友好關係,
不過這種友好的前提是,鍾燁只是要他們的銀子。
但是如果鍾燁施行的田策太過激進的話,那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應,目前雙方這種表面友好關係,就會頃刻間被打破。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很容易會從鍾燁在信陽鎮的田策上聯想到鍾燁以後肯定要對他們手中的土地也執行這樣的政策。
如果在信陽鎮執行這樣的田策,在其他地方卻又執行另一種田策,這又必然會導致了琅琊軍事集團內部的不穩。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是在你鍾總鎮的子民,都在你的地盤上討生活,憑什麼就要執行不一樣的政策?
這就是不公!少拿一點問題不大,但是不公的話就很容易產生怨憤。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釀成亂子。
所以厚此薄彼,朝令夕改這種事情是萬萬做不的。
對於那些縉紳大戶們來說,銀子可以給,但是土地卻是他們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