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袁耀等人決定,乘著許都還沒有被趙風拿下,袁耀攜帶傳國玉璽,親自趕到洛陽,來禪讓帝位。
這樣一來,袁耀起碼還能保住袁家的富貴。
何況,之前就已經禪讓過了兩次,這次禪讓之行,也不算突兀。
趙風看完後,內心也是感慨不已。
選擇圍困許都,而不是強攻許都,一是要圖穩。
在有大優勢的情況下,沒必要冒風險去與曹操決一勝負。
畢竟曹操也不是好對付的。
二是可以減少死傷情況。
畢竟趙風的大軍數量,並沒有比曹操多出多少。
強攻許都的話,不說拿不拿的下,就算能拿下,那也要死傷慘重。
結果趙風圍困許都後,給袁耀的感覺,就是趙風想要俘虜劉協,然後另做他用。
到了那時,不說劉協願不願意,只要趙風願意,劉協難道還能不禪讓帝位?
所以,袁耀的這次禪讓之行,顯然也是想岔了。
當然,就算沒有這次的情況,等趙風消滅了曹操後,袁耀依然會進行三次禪讓。
不管袁耀當初禪讓帝位,是試探成分居多,還是真有禪讓的想法。
到了現在,都是木已成舟,由不得袁耀了!
就像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劉備讓徐州給呂布,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幾分試探,幾分真意,誰又說的清楚。
如果袁耀發憤圖強,最終戰勝了趙風,保住帝位,那麼當初的舉動,自然就是試探成分居多。
哪怕不是試探,也會變成試探。
而如果最終袁耀把帝位禪讓給了趙風,哪怕當初是試探,那也不是試探,而是真心禪讓。
趙風放下手中的文書,看向士兵:“回去告訴龐統,就說我知道了。”
士兵對趙風一拱手:“喏!”
說完,便轉身退出了中軍大帳。
五日後,袁耀派出使者,前來告訴趙風他們的行程,希望趙風早日趕到洛陽,去接受帝位。
趙風只是回複知道了,便打發了袁耀的使者。
因為趙風心裡的想法是,登基稱帝後,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不能把曹操消滅掉,指不定會弄出什麼麻煩。
而消滅掉曹操以後,趙風與劉表有一個十年之約。
劉表可以讓他的兒子,平穩接收荊州。
至於江東孫氏,暫時不足為患。
而只要趙風承認涼王馬超與秦王白文的王位,他們二人,短時間內,也不會給趙風製造麻煩。
趙風也可以利用這些年,登基後來收攏豫州、徐州、司隸、青州、冀州、幷州、幽州的民心。
時間緩緩流逝,不知不覺中,趙風便在許都城下待了四年時間。
這四年裡,馬超與白文平分了右扶風。
其中汧縣、渝麇、雍縣、陳倉、郿縣,歸馬超所有。
槐裡、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杜陽、漆縣、栒邑、安陵,歸白文所有。
之後馬超與白文,合兵一處,從斜谷攻入了張魯的漢中郡。
雙方互有勝負,但因為糧食運輸困難,最後馬超與白文戰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