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八年,四月中旬,漢中郡,郡治南鄭西北部的褒中縣(漢中市西北的褒城鎮),年輕的裨將軍韓信,面對嘰裡呱啦說了一通的蜀將,面露尷尬,看向一旁的陸賈:
“陸郡守,他在說什麼?”
這蜀郡派來的都尉是秦化的蜀人土著,雖然已努力用雅言發音,但依舊讓人一頭霧水,更何況韓信作為淮南人,關中雅言也極為糟糕,至今仍有楚音。
二人相見,一時間如雞同鴨講,氣氛有些尷尬。
好在,有語言天賦過人的陸賈當翻譯。
“都尉說,久聞韓將軍大名,西城一戰,殲敵數萬,真乃神人也……”
卻說二月時,韓信便奉黑夫之命,入漢中,接受偏師指揮權。與此同時,東門豹率兩萬人東去進攻丹陽,做出放棄漢中的假象,韓信也讓眾人退回上庸,讓出西城。
漢中北軍中計,欲取回西城,結果卻為韓信包圍,他又圍而不攻,一通圍點打援,打掉了漢中北軍一半的兵力,於是北軍撤退,回到南鄭,據守不出。
三月,陸賈入漢中,帶來黑夫命令:漢中大舉進攻,韓信便繼續向西進軍,而北軍已得咸陽之令,又恰逢蜀郡兵也從金牛道來,遂放棄南鄭,退往關中,北伐軍遂全取漢中。
漢中郡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其實就是一個狹長的東西向盆地,轄西城、南鄭、成固、沮、安陽、旬陽、褒中、房陵、上庸、武陵、鄖陽、長利十二縣,大半都集中在漢水沿線。
韓信下令禁止將士搶掠,禮賢下士,宣傳北伐軍的政策,用以安撫漢中吏民,同時讓陸賈及巴人在當地招募土著的賨(cóng),以為己用——因為漢中仍是華戎並存,西邊是氐羌部落,山區則是巴人、賨人,比起官府,巴氏的騾馬商隊在那反而更有影響力,黑夫家與巴氏遺女聯姻的好處便體現出來了。
在南鄭秩序稍微穩定,韓信便來到褒中,與蜀郡來的五千人會師,並謀劃進軍關中的計劃……
陸賈這半年來往來巴蜀漢中,作為說客,對當地形勢地利自然得了如指掌才行,他每到一處都自學方言,又與土人閒聊,韓信破南鄭,陸賈更是第一時間就去府庫收了未來得及燒燬的圖籍。
卻聽他在韓信、吳臣、蜀郡都尉面前如數家珍地說道:
“漢中入關之道有三,從東到西,一曰蝕中道(子午道),二曰褒斜道,三曰故道……”
“吾等所在的褒中,北邊三十餘里,便是褒斜道的起點,其終點則在南山(秦嶺)最高的峰巒惇物山(太白山)下。”
褒斜道是關中通漢中的官道,這條路歷史悠久,久到西周時,周幽王便經此路討伐褒國,於是褒國不得已獻上褒姒……
到了近世,褒斜道也是入漢中的不二選擇,秦花了百年時間,對這條路大肆修繕,范雎更建棧道千里,通於蜀漢!
秦嶺山勢挺拔陡峭,中間流過褒河,兩側的山是真陡,幾乎垂直於江面,只能穴山架木而行,棧道的閣梁一頭扎入山腹,緣側徑於嶺巖,綴危棧於絕壁,另一頭則立柱於水中,水大而急。
根據陸賈所獲的圖籍,褒斜谷長五百里,共有二千二百七十五棧,幾乎每一棧,都要付出幾個人的性命才能修成,縱然架好棧道,也不過能容一車同行,過時浮樑振動,無不遙心眩目,只要一個不慎,車馬就可能跌落山崖,落入河裡!
韓信頷首:“有棧道尚且如此不易,更何況眼下,棧道已為北軍燒燬……”
棧道的確已經沒了,漢中北軍撤退時得了咸陽命令,一路退一路燒,不過半月,五百餘里、兩千多棧閣皆毀。
陸賈嘆道:“想想當年范雎花了十年功夫,付出了無數財力和數千條人命,才修起此道,今日卻毀之甚易,真是令人感到可惜。”
“既無棧道,褒斜道便比過去難走了數倍……”
韓信想想就覺得頭暈,他去褒谷口視察過,但見秦嶺山嶺的汪洋大海中,兩側山崖對傾,互不相讓,只勉強留出中間一條窄窄的小路,如此地形,讓自小長在淮南水鄉平原的韓信很不習慣。
陸賈又介紹了另外兩條路:
“蝕中道,又名子午道,南口曰午,在成固縣(漢中市成固縣)東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上林之南百里,有子午關,谷長六百六十里,亦有些許棧道,據斥候回報,亦已被燒燬。”
“故道又名陳倉道,自沮邑(漢中市勉縣茶店鎮)溯西漢水(沮水)而上,入山谷行,谷長四百二十里,全程凡六百五十二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盤,出谷則是故道縣散關……”
這時候,旁邊靜默良久的蜀郡都尉說話了,一通讓韓信頭大的方言後,陸賈搖頭道:
“祁山道太遠了,繞路祁山,比以上三道長了兩倍,足有千里!且沿途多為氐羌不毛之地,縱大軍能出祁山,也不過是抵達隴西郡,距離咸陽,依然隔著隴關、雍城。”
後世還有一條儻駱道,此時尚未開闢,杳無人煙,也不在考慮之內。
韓信點頭:“故我軍欲行武忠侯之策,以漢中偏師配合武關主力,兩路齊頭並進,讓咸陽首尾不能相顧,便要從這三條道路挑選了。”
他看向陸賈:“若是陸郡守,欲走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