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負啊!”
一月中旬,恆山郡才剛剛冰消雪融,乍暖還寒,趙國恆山尉陳勝站在被挖開的陵山下,看著眾人從墓穴裡一件件搬出來的陪葬品,面露喜色,不由狠狠拍了一旁的方術士幾下:
“好歹算對了一處,若這次還是空的,我便要將你活埋!”
從去年秋後開始,陳勝便一直在靈壽—番吾間往返,這傳說中中山王陵所在地探穴盜墓,以彌補軍用之不足。哪怕入冬後,河東和燕地的戰爭新聞抵達恆山,他也仍將掘墓當做頭等大事。
“沒有錢,哪來的兵,沒有兵,又豈能在這亂世裡活下去?”陳勝算看明白了這點。
但手下的方術士十算九空,讓他們白乾了許多活,直到今日,總算挖對地方了!
這是一座龐大的陵墓,陳勝不懂墓穴構造,只根據刨開的部分看,墓頂建築共由一層饗堂、兩層迴廊組成,氣勢恢宏,高大巍峨,顯示出墓主人的尊貴地位。
而挖開之後,既沒有蛇蟲蜈蚣一湧而出,咬一下人就化成血水,燈燭也沒有忽然閃滅,跳出個綠毛大粽子來。對這群強盜的行徑,陵墓主人唯一的反抗,就是墓穴前的幾個陷阱,有兩個倒黴蛋掉進去戳穿了腳背。
在群力之下,墓室被輕鬆開啟,映入眼簾的是兩頭錯金、錯銀雙翼神獸,方術士說這是“飛廉”的形象,重二十餘斤,神獸四肢彎曲,利爪怒張,怒目圓睜,昂首做咆哮狀,兩肋生翼,兇猛有力。它表面的雲紋採用粗細不同的銀片、銀絲鑲出,樣式豐富。
但陳勝也看不懂這些做工是否精緻難得,只關心融了以後有多少金銀。
“是錯金錯銀,而非純金銀,值不了太多錢。”方術士如此評價,不知道這將是日後國寶級的文物。
好在旋即,陪葬的地方又出土了大量奇巧瑰麗的青銅器,有象徵王權與禮樂的鐘鼎編磬和青銅禮器,多達上千數百件,軍隊搬了一天才搬空。甚至有六件“山”字形青銅器,每個都有一人高,重百多斤。
“這便是中山王的徽記了。”
這些關於中山國的事,還是靈壽當地的名門樂氏庶子樂叔告訴陳勝的。
靈壽樂氏起源於樂羊,樂羊做了魏文侯大將,大敗中山軍。但其子樂舒卻在中山,於是中山殺而烹之,使人遺肉羹與樂羊,欲亂其心,然樂羊一邊哭泣,一邊喝下了親子的肉羹,激勵士卒,一舉滅了中山。
中山滅後,魏文侯封樂羊“靈壽君”,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其子孫在靈壽安家落戶,後來又出了一個樂毅,子孫在燕趙兩國擔任封君卿士。
但當年的輝煌早已一去不復返,樂氏現在不過是個普通的縣豪,還陷入了家族爭鬥,樂叔作為老三,為了獲得繼承權,便投靠了陳勝。
樂叔說,這山形器,可能是用在立於帳前的柱子上的。
陳勝也不客氣,立刻讓人用來裝飾自己的旗幟!頗有點裝大尾巴狼的意思。
而讓人最為驚奇的,還是在陪葬坑裡挖出了兩個大銅壺,開啟以後,居然酒香四溢——一種是果香,另外一種是奶酸味。有個膽大的喝了一口,說是味道極妙,這可是珍藏百年的王室用酒啊,但陳勝看著銅壺上的那層銅綠,令人將這些酒統統倒了。
等將泥土洗淨後,壺身上清晰地顯示出一大篇銘文,文字古樸,不像趙字也不像秦字,陳勝讓樂叔來看看,這才解讀出大意來。
原來,這是中山國第五代君王“錯”的陵墓,另外,文中還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在“錯”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
這兩個銅壺上的銘文大意是,中山王錯十四年,中山王命相邦司馬賙,擇所獲燕國之吉金製成此壺。告誡嗣王記取燕王子之反臣為主的教訓,頌揚司馬賙的忠信和伐燕的功績,並闡明如何得賢、民附和鞏固政權的道理……
內容枯燥,陳勝聽了一會便哈欠連天,只道:“不管當年如何氣派,都作了古,陪葬的器物,也便宜了我。”
或許這件事讓他心有所悟,當手下來問,這些禮器如何處置的時候,陳勝竟大方的一揮手,大義凜然地說道:
“這些財物,都是昔日中山國王侯將相的不義之財,要剽掠多少人家的血汗才能得來,今日便分給苦出身的二三子們!軍吏得大器,士卒得小器,必不使汝等空手而歸!”
跟他來到此處計程車卒自是歡天喜地,只差喊出“郡守萬歲”來了。
陳勝出身卑微,又是外鄉人,在恆山沒有根基,他只能下意識地學某位近年在天下叱吒風雲的黑大佬,走底層路線了,恆山的輕俠倒是挺吃這一套。
而恆山守陳餘卻是相反,倚靠的是恆山幾個大族,平日裡也不在郡內,而是緊隨六國聯軍腳步,河東、西河,都有他的身影,只有當需要恆山郡時,才回來一趟。
一月下旬,陳餘與趙王歇使者蒯徹抵達靈壽城,找來陳勝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一份趙王的詔令扔給他,要陳勝調集恆山所有軍隊,趕赴太原!
……
“太原出事了?”
陳勝眼皮一跳,去年秋八月,六國聯軍從西河撤退,冬十一月,秦軍韓信部攻佔河東,聽說他的舊友吳廣亦在軍中,之後兩個月,北方天降大雪,秦軍的軍事行動才告一段落,眼下天氣漸漸暖和,秦軍又動了?
陳餘只來得及匆匆告訴他情況:“韓信使偏師攻上黨,吾兄張耳守於長子,而韓信又親將主力北攻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