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4
Z代表的是某元素的核電荷數。
元素週期表中核電荷數為4的元素是哪個?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很明顯,鈹的核電荷數為4。
這題透過一堆符號、數學運算和物理原理解釋了一個現象,即氣體放電的複合過程中,Be2+離子被俘獲。
這道計算題歷經一系列的推導計算,沈奇最終給出的答案是:Z=4,它是鈹元素。
從宏觀的海市蜃樓,到微觀的離子俘獲,世界上的大部分現象都可利用數學、物理方法予以解釋,這是科學之美,這是科學之力。
當然也有人類科學家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這些難題留給15級之上的非人類去解決吧。
沈奇用了1個小時完成前兩題。
前兩題確實有一定難度,不是學霸搞不定。
這份複賽考卷也是調皮,前兩題難,後面的大題反而不是太難。
第三題20分、第四題24分、第五題20分、第六題22分、第七題20分。
沈奇又用掉1個小時,做完中間的五道計算題。
此時過去了兩個小時,沈奇完成了複賽理論考試八題中的七題。
最後一道計算題,26分的分值,分值為全卷最高。
“臥槽?”沈奇連審三遍題幹,“大軸子題這麼簡單?送分?還是假扮送分的送命?”
最後一題的題幹是:
“設空氣中有4/5的氮分子和1/5的氧分子。”
“地面附近溫度為27℃,壓強為1atm。”
&n高度處有一個截面積為1平米的球形人造衛星,以初速度繞地球運動。”
“如沒有大氣阻力,衛星的初速度恰好能使它繞地球沿圓軌道執行。”
“然而,大氣阻力是存在的。”
“試求大氣阻力。”
沈奇審了三遍題後,再審三遍。
呵呵。
渣渣。
別以為你披著26分的高貴華麗外衣,我就不敢搞你。
沈奇終於可以確定,分值最高的這道大軸子題,不過是隻紙老虎罷了。
放衛星嘛,就是力學與熱學相結合的物理現象。
因大氣上升緩慢,可當做對流層作靜態處理,此處存在大氣重力形成的壓強隨高度減小的微分關係。
題設的氮分子和氧分子比例派上了用場。
隨著高度提升,大氣做絕熱降壓膨脹,可得出溫度與壓強的方程。
藉助力學知識,不難估算出衛星運動的初速度,它與第一宇宙速度7.92km/s接近。
衛星與大氣分子的碰撞可以近似處理為,大氣分子垂直於飛行方向的衛星圓截面之間的彈性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