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30章 身體是一切鬥爭的本錢

沈奇終於完成了論文《三維超複數的一種解法》,檢查一遍沒什麼問題,投稿。

往哪裡投?

當然不能投給AnnMath或者ActaMath,沈奇寫的是中文論文,還沒翻成英文。

就算翻成英文,AnnMath、ActaMath也而不可能收沈奇的稿件,沈奇自己也清楚,目前他的論文水平無法使國際上的頂級數學期刊動心。

所以先投國內的數學期刊吧,沈奇鎖定目標,浙大主辦的數學刊物《數學研究報》。

沈奇將《三維超複數的一種解法》的LaTex文件轉化為PDF格式,發郵件給《數學研究報》編輯部。

在郵件正文中,沈奇大致介紹了一下自己的身份背景和學術研究成果:“尊敬的編輯您好,我是燕大數學系大一學生沈奇,曾在《數學創新報》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即刊登在《數學創新報》第X卷、第X期的論文《二階常係數線性非齊次微分方程的一些新解法》。”

自我介紹這麼幾句話足夠了,沈奇好歹是發表過論文的人,這點非常關鍵,他擁有一定的學術資本,並非白紙一張。

雖然《數學創新報》都沒被SCI收錄,但沒關係,沈奇目前是個學術新人,只要曾在國內期刊哪怕是普刊上發表過論文,再次投稿至少能讓初審編輯多看幾眼。

《數學研究報》的學術地位較《數學創新報》有所提升,至少人家屬於國家核心期刊,SCI的影響因子為0.302。

IF只有0.302太LO了?

LO就LO吧,數學家們根本就不稀罕IF。

全中國沒有一家數學期刊的IF超過1,最高的是中科院的《數學學報》,IF為0.578。

世界範圍內,諸如AnnMath、ActaMath這樣的頂級大牛,IF也是長期徘徊在2.54之間。而行業內的平均值是15,這裡的行業內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領域的期刊,以及綜合性期刊。

數學期刊的IF為何如此低?

丘成桐先生用一句話進行了精闢概述:“好的數學論文必然被極少引用,因為沒幾個人能看懂。”

根據IF的計算公式,三年內的引用次數決定了當年的影響因子IF。

好的數學期刊、真正有料的數學論文,讀者看都看不懂,還引用個毛線呢,所以數學期刊的IF普遍較低。

如果你寫的數學論文被大量引用,原因只有一個:你寫的太膚淺,水平太爛。

《自然》、《科學》為啥被引用的次數多,因為它們是綜合性的學術期刊,學物理的,學化學的,學生物的,學工程製造的……各行各業的人總能在《自然》、《科學》上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

讀者基盤太過龐大,讀者們瘋狂點選《自然》、《科學》,這兩家期刊長期霸佔點選榜前兩位寶座,IF在3040之間,有段時間一度飆升到接近50。

人家絕對沒有刷資料,這是真實資料,《自然》和《科學》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科普讀物,即便是一般讀者也能看懂其中的部分內容。

而數學圈子是個小圈子,所以還是那句話,數學家們不稀罕IF,你們愛看不看,愛引用不引用,離我遠點,智商太低會傳染。

沈奇透過郵件形式將論文的PDF版發給了浙大的《數學研究報》,接下來就是等待了。

如果PDF版的初審透過,編輯一般會要求作者提供可排版的LaTex文件,然後進入同行評審、編委會終審等環節。整個過程將持續23個月,甚至更久。

是這樣的,數學論文的審稿工作就是這麼久,同行專家們也得認真推導計算作者的論文。

數學又不像自然科學,附上一堆實驗資料和圖片,有圖有真相,是對是錯一目瞭然。